论业报轮回实现过程和形式
关键词 佛教 十二因缘 六道轮回
15 级法律硕士英语 7 班 邵东杰 20152212005
业报轮回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基础, 佛教传入前中国就有浓厚的报应思想, 如
《 周易》上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们面对做恶的人常说“ 善恶
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改变了人们以前的报应观。
佛教中的报应的力量源于自己,报应承担的主体也是自己。 ① 佛教成功的解释
了现实生活中坏人常常得好报的现象。 按照佛教的教义, 业报轮回是必然的规律,
分来的早于迟,有现世报或后世报的区别。魏晋时期慧远大师提出三世论学说,
他说业报有三:一是现报、一是生报、一是后报。他的学说被广泛接受,信众较
多。② 业报是如何实现的? 其实现过程和实现方式如何?这是业报学说的一个
根本性问题。
(一)对因果报应的实现及其过程
佛教是在缘起论和业力论的基础上用十二因缘来进行哲理说明的。“ 十二
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等十二个部分。十二因缘构成了因果相生的循环链条。每两支之间
按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再配合过去、现在、未来“ 三世”,又可形成两重
因果。其中, 无明与行作为过去因, 识、名色、 六处、 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
爱、取、有三项为现在之因, 生与老死则是未来之界。因此又可以称“ 三世两
重因果”。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它是释加牟尼佛参悟人生的大道,不仅向我们
说明了人生皆苦, 还为我们找到一条消灭苦的道路。 释加牟尼看到苦是由人本身
的“业”造成的。业指泛指人的一切活动。佛教认为业能够转化为产生不同结果
的力量。它是实现因果报应的动力。业有多种,从表现形式来看,分为身业、语
业、意业。
(二)因果报应实现主要表现为“ 六道轮回”的形式。“六道轮回”本来是印
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 认为四大种姓以及 “ 贱民” 在轮回中是生生世世永
袭不可改变的。 佛教沿袭轮回论而加以发展, 注入了自己的教义。 佛教认为一切
众生皆由自身业力决定,种姓是可以改变的,但如不寻求“ 解脱”,就永远在
六道中生死相续, 无有止息。 因此主张在业报面前众生一律平等, 这在当时无疑
是具有很大的进步。“ 六道轮回”是说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生死流转,犹如
车轮回旋不停,众生在六道的生死世界循环不已。 ③ 这六道是:
1. 地狱:地下牢狱, 是受恶报最重的苦难深渊, 有“ 八热”、“ 八寒”、“ 无
间”等地狱。
2. 饿鬼:是一种孤贫潦倒的鬼,四处游荡而求食不得,饥渴交迫,苦无休止。
3. 畜生: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 如禽兽鱼虫, 牛羊猪马等, 多受自然环境支配,
依附人类生活。有的弱肉强食,互相残杀;有的受人类的奴役、鞭挞、屠杀,受
苦很重。
4. 阿修罗: 又名 非天,它们是天龙八部
佛教中的因果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