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加强报纸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于洋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系新闻 0902 班 0911110045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如何加强报纸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分析和探讨, 在大量
查找资料专著和阅读新闻作品的基础上, 从新闻语言、 受众兴趣、 民意及受众心
理的角度具体详细地研究了如何加强报纸新闻作品可读性的问题, 并找出了相应
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报纸 新闻作品 可读性 方法
序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新闻信息充斥
了各个媒体, 因此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也就增多了。 在这种时代背影下, 作为
平面媒体的报纸便必须加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以赢得大众对报纸新闻信息的关
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新闻作品可读性, 并为报纸加强新闻作品可读性提供
可行性方法和依据。
一、 从新闻语言的角度谈加强报纸新闻作品可读性
1、报纸新闻作品语言应更加具体
具体主要是指新闻作品要用事实说话, 而且多用形象的可感性事实说话。 读
者对这样的事实容易产生兴趣, 接受和理解得也快。 若只有抽象的、 概括性的材
料,读者阅读起来会感动吃力, 也就谈不上可读性了。 这就要求在写作时选题角
度、报道内容要具体,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例如在报道公民素质问题
的新闻中, 记者选择了雨天公共雨伞有借无还这个具体的事件进行采写, 并且内
容具体到了某个公共场所、 某个时间, 文章中情节细节均比较具体。 虽然说这是
个老话题, 但在记者的这番工作下, 新闻就有很大的可读性, 并吸引了读者的眼
球。
2、报纸新闻作品语言应更加生动
生动,通常是指把新闻写活,即要求新闻报道富有感染力。要做到生动,首
先是尽量要见“人” ,这是让新闻活起来的一个关键。在绝大多数新闻事件中,
人是最活跃的因素, 或者说人是新闻事件的主体。 人和人的生活对受众来说, 往
往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因此往往在通讯中比较容易体现“见人” ,消息
也同样要注意这点。 1966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通讯《县委书记的
榜样——焦裕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那充满深情的浑厚的声音,如在中
国上空,爆裂了一颗精神原子弹, 震动了中国亿万群众, 感动了中国的广大干部。
焦裕禄复活了, 他走进了人民的心中。 之所以这篇通讯能够深入人心, 产生这么
大的影响,就是因为他以人为主,写的生动,增强了可读性。
3、报纸新闻作品语言应更加通俗
通俗,就是要把新闻报道写得深入浅出, 明白如话。 英国报业之父笛福在谈
到他的写作原则时说, 假设对 500 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讲话, 要使每一个人都听得
懂。西方新闻界也十分重视新闻的通俗化。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的有关专家曾研
究出岗宁公式和德尔与崔尔公式来解决可读性问题, 在两个公式中都有对通俗化
的要求。具体来说,要做到通俗首先应该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其次要学会
“第二种翻译” 即用浅显的文字、 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语言来讲述、 表达
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最后要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二、 从受众兴趣和民意的角度谈加强报纸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1、报纸新闻作品应充分考虑受众兴趣
受众是指新闻信息的接受者, 是新闻报道的最终评价者
大众传播学论文—论如何加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