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
黔南医专病理学教研室
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
一、目的要求:
1、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与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能进行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用具
病理学多媒体课件
挂图
三、课时分配
总计6学时
1、肾小球肾炎 4学时
2、肾盂肾炎 2学时
四、重点
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与临床病理联系
五、难点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首先复习一下泌尿系统的正常结构(3幅图片)
1、肾实质的组成(2幅图片)
血管球
肾小体(分布于皮质、迷路、肾柱)
肾小囊
肾单位近端小管近曲小管
近端小管直部
肾实质肾小管细段髓袢(分布于
髓放线、髓质)
远端小管远端小管直部
远曲小管
集合管:弓形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乳头管(分布于髓放线、髓质)
1、滤过膜的组成及屏障作用
①多孔的
内皮细胞
中层致密
富含涎酸蛋白
②基膜
内、外层疏松
富含硫酸肝素
③伸出足突的上皮细胞
分子
屏障
带负电荷的
电学屏障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简称肾炎)
l概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容易被忽略,发展到晚期可引起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是引起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l概念: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l分类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于肾小球的独立性疾病。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于其它疾病或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此外,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都可引起肾小球病变等。
抗原
外原性抗原
内原性抗原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虽然尚未完全明了,但近年来的研究对阐明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肾炎的大多数类型都是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可能对某些肾炎的发病也有一定作用。
(一)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抗原
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抗原物质有些还不了解,已知的大致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1)肾小球本身的成分:肾小球基底膜的成分如层连蛋白和Goodpasture抗原(Ⅳ型胶原羧基端球状部的一种多肽),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Heymann抗原(一种膜糖蛋白),内皮细胞膜抗原,系膜细胞膜抗原等。
(2)非肾小球抗原:核抗原,DNA,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抗原等。
(1)感染的产物: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伤寒杆菌等。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等。霉菌如白色念珠菌等和寄生虫如疟疾,血吸虫,丝虫等。
(2)药物如青霉胺,金和汞制剂等。
(3)异种血清,类毒素等。
各种不同的抗原物质引起的抗体反应和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和部位不同,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和引起的病变类型有密切关系。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