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姓名:周昱含
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10 级
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
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
,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
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
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
1
2
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
3
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
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有唐已来,出身入仕
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
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
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
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
4
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
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贡之科”
5
科举。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
之。”
6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
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
(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
后《汉书》),开元礼(通》《仪礼》
《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在此,
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无论是进士科
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
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
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 辽宁大学出版社
2《旧唐书》卷 75 ,《张玄素传》
3《资治通鉴》卷 192
4 《旧唐书职官制一》
5 《通典》卷 15 《选举三 历代制下》
6 《通典 选举典》
7 《通典 选举三》
‘倒拔’。  “墨义”,即书写经文及注疏。这就要求士子诵读四书五经,把其
1
思想禁锢在统治思想的纲常名教之内。然而,唐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也使科举制
大行于世。唐代科举科目涵盖广泛,并增加了算术科等对实用知识考察的科目。
“搜扬拔擢,名目甚
制举的科目,“不有常科,其标其目的而搜扬之。”
2
众。”
3
虽然不同于常举,制举没有固定的科目,但其科目的设置上也有如下
变化 :一是文学之科略有增加,由高宗时的四次增加到五次。
二是儒素科的出
4
5
出现。反映了统治者力图借助儒学经典和学说的愿望。三是经邦科的出现。说
明制举逐渐扩大到选拔政治人才的范畴内。
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有三种来源。一种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
经学馆考试合格后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第二种是不在学馆,经由所在州县
报考,称为“乡贡。”考中以后再去尚书省参加考试,叫做“省试。”第三种
是由皇帝下诏召集某些知名之士举行考试的科目,叫做“制科”,制科考试的
日期和科目都临时决定,考取后可以得到较高的官职,是专门网罗非常人才的
唐代各种官办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uhouhui915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