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pdf 篇一: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姓名:周昱含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1 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3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6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 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 3《资治通鉴》卷192 4《旧唐书职官制一》 5《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 6《通典选举典》 7《通典选举三》‘倒拔’。1“墨义”,即书写经文及注疏。这就要求士子诵读四书五经,把其思想禁锢在统治思想的纲常名教之内。然而,唐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也使科举制大行于世。唐代科举科目涵盖广泛,并增加了算术科等对实用知识考察的科目。制举的科目,“不有常科,其标其目的而搜扬之。”2“搜扬拔擢,名目甚众。”3虽然不同于常举,制举没有固定的科目,但其科目的设置上也有如下变化4:一是文学之科略有增加,由高宗时的四次增加到五次。5二是儒素科的出出现。反映了统治者力图借助儒学经典和学说的愿望。三是经邦科的出现。说明制举逐渐扩大到选拔政治人才的范畴内。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有三种。一种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经学馆考试合格后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第二种是不在学馆,经由所在州县报考,称为“乡贡。”考中以后再去尚书省参加考试,叫做“省试。”第三种是由皇帝下诏召集某些知名之士举行考试的科目,叫做“制科”,制科考试的日期和科目都临时决定,考取后可以得到较高的官职,是专门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手段,但制科出身在当时并不被看作是正途。6唐代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前三种学校各收数百名学生,大部分是文武官僚子弟,后三种学校各收学生数十名,以普通民家子弟为主,毕业后只能参加科举中明法,明算,明字等考试,考取后也只能担任专门的事务性官员,仕途前途不大。但是生徒和乡贡所占比例,唐初生徒多于乡贡,盛唐中唐以后,生徒越来越少而乡贡占绝对优势,这虽然反映了世庶势力的消长,但同时也源于生徒在科举考试中特权逐渐被取消,世家大族子弟转而挤入乡贡行列,在其中仍然享有特权。科举制对唐代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唐玄宗时,赵匡上《选举议》,列举科举制导致学风败坏,耗财耗力,败坏世风,不尽公正等十大罪状。其一为“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钻于诗赋而忽于正业“挠其淳和”“长其佻薄。”其二为“主司征问,不立程限,故修习之时,但务钞略,”使得“当代寡人师之学”。其三为士子习读经书却缺乏临人决事的实用之才,“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导致“取办胥吏之口而已”。其四为登科中第事难路隘,于是士子舍学业而趋末伎,企图以杂色入流。其五为争第切收人少,导致风气亏损,“交驰公卿,毁抵同类,业因儒雅,行成险薄。”其六为选举耗时费力,举选人年年赴考,正业不得修习艺能浅薄。其七为羁旅糜费,防阕正业,耗尽旧产,数举而后索然空也。其八为贫穷之士及至没身仍赴考无门,兹人有抱屈之恨,国家有遗才之缺。其九为赴考耗资。 2《通典》 3《封氏闻见记》卷三《制科》 4《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考》卷3,卷4 6《中国科举史话》,林白而考取艰难,十乃七八无成而归,徒令关中烦耗。其十为科举考试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