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姓名:周昱含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1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3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6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3《资治通鉴》卷1924《旧唐书职官制一》5《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6《通典选举典》7《通典选举三》‘倒拔’。1“墨义”,即书写经文及注疏。这就要求士子诵读四书五经,把其思想禁锢在统治思想的纲常名教之内。然而,唐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也使科举制大行于世。唐代科举科目涵盖广泛,并增加了算术科等对实用知识考察的科目。制举的科目,“不有常科,其标其目的而搜扬之。”2“搜扬拔擢,名目甚众。”3虽然不同于常举,制举没有固定的科目,但其科目的设置上也有如下变化4:一是文学之科略有增加,由高宗时的四次增加到五次。5二是儒素科的出出现。反映了统治者力图借助儒学经典和学说的愿望。三是经邦科的出现。说明制举逐渐扩大到选拔政治人才的范畴内。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有三种来源。一种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经学馆考试合格后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第二种是不在学馆,经由所在州县报考,称为“乡贡。”考中以后再去尚书省参加考试,叫做“省试。”第三种是由皇帝下诏召集某些知名之士举行考试的科目,叫做“制科”,制科考试的日期和科目都临时决定,考取后可以得到较高的官职,是专门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手段,但制科出身在当时并不被看作是正途。6唐代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前三种学校各收数百名学生,大部分是文武官僚子弟,后三种学校各收学生数十名,以普通民家子弟为主,毕业后只能参加科举中明法,明算,明字等考试,考取后也只能担任专门的事务性官员,仕途前途不大。但是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