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要抓好几个关键点
摘要:所谓创新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经验、新方法等的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通过不断地创新学习,改造自己,以适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创新;教育;关键点
一、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找准语文创新教育的切入点
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观念,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强行灌输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诱导,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开放民主的教学能够形成学生宽松、自由的探求心理,利于调动学生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他们能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并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获取能力与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自主积极地去探索,大胆自由地去思考,锐意创新。有了这样一种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学生不必应付教师的过分威严,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的求异思维上,教师亦可摆脱一言堂的尊严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适应学习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遇事多与学生商量”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因此,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是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二、积累传统文化精华,培育语文创新教育的生长点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花去了40多年的时间,阅读了1500多本书,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他主张“研究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不同发展态势,并探寻出这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只有在完成这种工作之后,实际的运动方才能够适当地叙述出来。”(《资本论》第一卷第2面)。曹雪芹“外出时每遇所闻有益,或偶有新感,随时录下”,为完成《红楼梦》积累大量素材。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都在重视阅读和积累,厚积而博发。没有积累就没有文学。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语文教育的着力点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地亢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
什么是问题?你想做什么事,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做,那么你就遇到了问题。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问题”状态,说明他没有思考,学业也提不高,当然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这样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提问,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把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交流的讨论式教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予肯定,及时表扬,保护其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刺激学生的探索体验;学生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应给予学生鼓励,肯定他们思考后再提示学生
语文创新教育要抓好几个关键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