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省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基于学生设计教学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姓名: 刘霞
工作单位: 西宁市城北区教研室
邮编: 810003
通讯地址: 城北区朝阳西路3号
联系电话: **********
基于学生设计教学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西宁市城北区教研室刘霞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我们一步步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教材的重要性,但是同时,深入、深刻地解读学生的环节,却被我们在不经意间悄悄忽略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有时我们也会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孩子们对于新知了解到了什么程度,及时修正目标的设定。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审视,孩子们想知道的是什么,他们看似已经知道实则不知其理由的是什么?老师反复强调他们仍旧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利用孩子们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延伸学习的是什么等等?可能正是由于我们的“功课”做得还欠那么一点点火候,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实效”也总差那么一步之遥!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知识背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情,才能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教学,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实施新课教学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对于新知识,孩子们是否已经部分或者全部掌握了教学中要教的技能或入门技能,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让我们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开花。
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教学要求达到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悟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一、两种不同的算法,能优化出“破十”的计算方法,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和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准确把握学情,我们利用课前测试、问卷、谈话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看图列式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的测查我们发现:在没有教学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用“画图法“、“破十法”、“连减法”和“想加算减”等方法自主自行计算,不同程度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水平不等,方法不一。这样的结果提示我们,不能再一刀切的主观按照我们的既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因生而变”!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开始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面对孩子们多样的解题方法,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有效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解题思路,真正做到算法多样化,我们做出了这样的调整:
1、利用“破十法”和“连减法”异同进行巩固理解,都是减,但是因为减的方法不同,思路也有所不同,孩子们通过对比这两种方法的异同点,在比较中很快抓住方法的本质进行理解和记忆,效果很好。2、补充想加算减的方法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记忆,因为想加算减的方法使用的孩子很少,所以补充这种方法让他们体会算法的多样;对比的方法孩子们基本没有想到,如:因为14-4
第九届全省教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