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人类的阅读活动原始于文字的产生,源远流长。在现代社会,阅读作为一种智力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有鉴于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浏览室、图书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阅读的认知过程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虽说是“教无定法”,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应该悖此而行。笔者不揣浅陋,大胆地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而不应只注重表面的教学技巧的展示。
“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学习运用”与“初读――精读――研读”相统一。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则说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由此看来,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学生简单的分析理解几篇课文了事,更重要的则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掌握运用”的过程。从课堂结构方面来讲,则是要求学生从“初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过程。
感性认识――初读。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清课文的大体内容。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就是指导“初读”。这个阶段,应当是教会学生从貌似无疑中生疑。明代先哲朱熹曾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简单地说,只有疑问,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从激发学生兴趣而言,从产生疑问开始解文也跟“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有同工之妙。
例如我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有学生提出质疑,小女孩为什么只有死了才幸福呢?难道说真的有所谓的天堂吗?这和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冲突的吗?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兴趣自然产生,初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接下来通过反复阅读,逐层深入,学生在不断的生疑求答中,也就体会到了,在黑暗的现实世界中,小女孩只要活着就无法摆脱被压迫的悲惨命运,这是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控诉,而不是真的存在所谓的天堂。当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够开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产生兴趣,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深刻理解――精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达到领悟文章的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精读”有别于“初读”,它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并非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强加给学生。相反,应该围绕着学生的思路去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提高。
比如《草原》一课,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就试着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