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读《沈从文的后半生: 1948-1988 》有感
依稀记得《边城》里的湘西小城,小城那么的近似于桃花源,翠翠是那么的天真善良。
这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老人从前写的故事, 让人深知 “ 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 人生需要
皈依自然的本性” 。是《边城》激励着我,要去“认识”这位天真睿智的老人——沈从文。
沈从文的后半生在风雨飘摇之中度过,政治浪潮阻碍着他,使他失望、 崩溃。 在新的时
代里,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前写作从“思”出发,如今是从“信”出发。也就是那
个时代要求他们作家必须把政治和政治的要求作为一个无可怀疑的前提接受下来, 再来进行
写作。跟不上时代,他的笔下出不了时代要求的作品,于是就被迫搁下拿了大半生的文笔,
只能偶尔拿出来重温一下, 写一写。对他而言, 这是多么的残酷! 自己的思想不被时代认同,
不就如同活在孤独之中吗?周围的人在顺时应变, 或者得过且过, 而他却不能如此、 不肯如
此。
没有了文学的寄托, 从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恢复的沈从文梦醒了, 接受了命运, 转向了
“杂文物研究” 。这一研究就是后半生。为了这些杂文物,身带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他辛勤付
出,困难重重也无比耐心地一一尽力解决。但,哪有什么人能读懂他,能听到他的声音。在
文革时,他的一些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被红卫兵当作是“有毒之物”而解决掉了, 即便
这位老人苦苦哀求。一些所谓的领导说他每天都在无所事事,弄一些花花草草 ...... 他是瞎操
心,干着急, 做着一些没有人要求他非得做不可的事, 可他就是愿意做一个别人不懂的有预
见性的“打杂人” 。经过了二十一年的艰苦长跑,他和其他的一些人终于能够出版了《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 。而且,他的文学也不是那么残酷的全都没有了意义, 《长河》 等等一些作品
证明了他的笔还是能用的,他的声音还是有人听到的。在国内,他的作品几近无人问津;而
在国外,别人看到了他的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读《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