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外滩控制性规划
说 明 书
一、现状概述
1、规划区概况
海口外滩位于海口市中心组团的滨海地带, 东起新埠桥, 西
至秀英港,包括海甸岛的南岸、长堤路、滨海大道以南约 200 米
起至北侧海岸线地带,海岸线(含海甸溪) ,全长 公里,规划
用地面积 公顷。
现状用地功能混杂, 东段长堤路海甸溪南岸为海口市最早发
展的地带, 沿几条传统老街为骑楼式建筑, 纵深方向是以低层为
主、密度很大的居民区,建筑年代较久,建筑质量较差。海甸溪
北岸至二路之间的地带, 在人民桥以东主要也是低层居民区, 建
筑密度较大,建筑质量较差。人民桥以西则主要有水产、盐务、
海警等专用码头及其办公生活区和海南大学用地, 建筑质量参差
不齐。
中段龙华路口海军 424 医院至世纪大桥一带, 沿海甸溪南岸
主要为新港码头及其办公生活区、 水产码头商业批发街、 花园新
村酒店、泰华、华侨宾馆等单位,建筑大多为建省后建设的,建
筑质量及环境一般, 沿滨海大道两侧, 集中了一些中高层办公综
合楼及酒店,主要有农行大厦、人行大厦、保险公司、海景湾酒
店、滨海大酒店、国信大厦等,其间混杂有盐灶村、滨海新村等
居民区,盐灶村建筑较为杂乱,滨海新村由于有统一规划,相对
1
整齐。
西段从世纪大桥至秀英港, 滨海大道以北用地为填海造地形
成的,按当时的总体规划,为金融贸易区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
建设, 西段成为高层区相对集中的区域, 也是半拉子工程集中的
地区。在滨海大道以南,主要为九十年代初期建设的高层建筑,
有珠江广场、海关办公楼、黄金大酒店、宝华海景大酒店、南洋
大厦、中化大厦(半拉子工程)等,以及近年来建设的省财税大
厦、海口火电大厦等办公楼;在滨海大道以北,有海口体育馆、
会展中心、人大会堂、双岛学园等公共建筑,以及近年建设的紫
荆花园(一期)、海怡豪苑等高层公寓住宅区,在建的香格里拉、
紫荆花园(二期) 、怡景园、信息公寓、世纪花园、昌炜城市花
园、阳光经典小区等。这些建设掀起了新一轮房地产建设高潮,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新建成或在建的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
城市空间的整体性, 并占用或影响到海边公共资源如用地及景观
资源。
附表:填海区建设项目情况一览表
2、现状存在问题
( 1)用地混杂,沿岸用地为企事业单位
外滩用地功能混杂, 东段和中段主要为码头、 商住居民村用
地,沿岸线纵深可供利用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用地较少, 西段沿
海岸的用地,由于区位最好,景观最优,在近两年的开发建设中
2
逐渐被做为居住用地来开发, 海岸线这一公共资源有可能只为少
数居住者利用。
( 2)建筑之间缺乏对话,整体性较差。
东段和中段由于建设年代不一,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在沿海
甸溪两岸,现状建筑破旧,周边环境脏、乱、差。
西段填海区一带, 因缺乏整体城市设计理念指导, 新建建筑
之间缺乏对话,相互之间体量风格、色彩关系不尽协调。如不加
以改造控制,有可能成为 90 年代的国贸区的翻版。
( 3)滨海地带公共开放空间不足,城区通往海边的交通,
绿化视线通廊也不完善,滨水地带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 4)滨海地带缺乏可供市民游乐的设施,现有设施不足以
持续吸引市民及外来游客。
( 5)海口湾水体污染较严重,由于城市的扩张,持续排入
污水,海甸溪、海口湾污染较为严重,海甸溪水质仅达国家 V
类水质标准,海口湾在龙昆沟入海口附近水质仅达国家 IV 类海
水水质标准, 水生生物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海甸岛原有滩
涂和水面,因早期开发建设而消失,改变了沿岸的生境,使城区
缺少原有生气。
二、规划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
整合沿海土地, 控制岸线资源, 保证岸线的公共性和开放
性。
控制交通、绿化、视线通廊,提高海边的视线通透性和可
3
达性。
调整并控制区域的开发强度,创造宜人的休闲游乐环境。
合理布局休闲游乐等设施,丰富外滩的文化生活内涵。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污染, 改造驳岸, 保留或恢复
水面,合理绿化,恢复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外滩的环境品质。
2、规划原则:
开放性的原则。 规划应考虑公众利益, 为市民提供游乐休
闲的公共海滩,以“人为本” ,安排各项配套设施。
整体性原则。 应从区域整体出发, 创造连续有序的滨海环
境空间。
景观与生态优先的原则。 侧重考虑滨海地区的景观, 改善
滨海地段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可操作性的原则。 规划应结合现状, 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规划功能定位
1、从整个西海岸线来分析
海口市新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发展沿江、拓展两翼” ,
东、西海岸
海口外滩控制性规划说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