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缂丝技术.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缂丝,也称作“刻丝”、“克丝”、“克丝”,文异音同。《玉篇》说:“缂,织纬也。”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我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包首。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靖康以后,京城迁都临安(现杭州),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迁都,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沈子蕃、吴圻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
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上截缂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下截蓝色隶书乾隆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到解放前夕,由于社会动荡,百业凋零,苏州缂丝几乎到了濒于失传的境地。
解放后,在党的“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苏州缂丝枯木逢春。1954年成立了“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邀请了两位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进行缂丝制作。1956年又在民间发展了一批缂丝人员,同时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徒,当时共有二十多人,二十多台缂机。先后缂织了《玉兰黄鹂》、《牡丹双鸽》、《博古图》和《双鹅梅竹》(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等一批缂丝艺术品。20世纪60年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1962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艺人俞家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首次创新了一幅缂丝作品《天坛》,他以一张摄影作品为蓝本,在缂织时吸收了西洋画的特点,大量增加了色线,运用多种戗色技法。整幅作品轮廓精确、线条挺括,富有光感、质感、立体感,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隔年,该所王金山等3人,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进故宫复制宋代的缂丝作品。王金山在故宫里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先后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

缂丝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浅笑安然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10-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