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研究
从四个角度分析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四个方面对策。
高校毕业生基层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将基层范围界定为: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自主创业;部队;艰苦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等。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如今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重要战略的需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的深入实施,迫切需要一大批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强烈、愿意扎根基层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高校毕业生掌握新技术、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引导他们到基层就业有利于实现基层“大换血”,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落实国家重要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沿海发达城市的人才供大于求,毕业生到这些城市就业
“一岗难求”;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人才却极为缺乏,结构性“就业难”现象非常突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解决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是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需要
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出现此问题的重要原因便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大部分人才都流向了大城市,流向基层的人才屈指可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可以改变落后地区人才引进的现状,有利于完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为基层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增添了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
(四)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并非所有的毕业生资源都适合到发达地区就业。基层,是更多的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的生动课堂,是毕业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毕业生在基层就业能掌握基层第一手的实际情况,培养面对苦难条件的适应能力,培养关心祖国、关心人民的大爱情怀,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能够真正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中国最基层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民谋福,真正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义深远,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摆到突出的重要位置上来,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地区就业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统筹协调,积极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稳步扎实推进工作,将把对该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对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和考核的重要指标,逐步探索出适合学校特点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强宣传思想教育,注重典型引领
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在毕业生中开展“扎根基层
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