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急救时间、重要检查时间(CT、X 光、核磁共振等)、急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入院至手术室时间、急救效果、死亡率、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治疗情况。做出详细的数据统计,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做出结论。 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1)建立急救小组,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具体的分工,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小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性强、操作性强、应急反应能力强等能力,可以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准确快速的配合医生工作,同时完善绿色通道,以急诊科为中心,联合多科室进行救治;(2)配备较为先进的抢救器械和应急药品(呼吸机、氧气道等),并提前准备好设备完善、符合标准的手术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等,以备紧急情况发生,方便救治;(3)建立一条完整创伤救治流程,从患者进入急诊室等待到进入急诊室包扎或清创、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完整流程,方便缩短患者救治时间;(4)做好患者预先准备,宣传患者在就诊路途电话通知院方提前做好急救准备,为每一位前来救治的患者开通优先就诊的通道;(5)若由于本院技术原因导致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应积极配合患者转院。3 统计学方法:对采集来的数据使用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 x ±s 表示,使用 t 检验,数据检验采用 x2,以 P <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急诊急救时间:见表 1。表 1 2 组患者在急诊室就医时间对比(分钟)组别例数重要检查时间急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研究组 61 ± ± ± ± 25 ± ± ± ± 值- < < > < 由表 1 可见,研究组与对照组数据对比上看患者在急诊时间明显缩短,且 P <,具有统计学意义。 急救效果:见表 2。表 2 2 组患者在急诊室急救效果对比(n,%)组别例数致残人数死亡人数并发症人数研究组 61 15() 4() 17()对照组 25 12() 5() 11() 由表 2 可见,研究组与对照组数据对比上看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提高,且 P <,具有统计学意义。讨 论在整个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的工作中主要包括患者未到医院前的准备、患者进入急诊救治、患者入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的整个流程,整个环节需各科室员工积极配合,鼎力协助,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后,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患者就医和救治时间,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为今后的外科救治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患者救治时间,避免错过最佳救治时机。推广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更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效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2]。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并发症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急诊时间、重要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室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P <。综上所述,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缩短就医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病率,真正做到高优质服务的宗旨,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在临床急救中大力推广。参考文献[1] 徐世伟,文亮,刘明华,、手术、ICU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实践和探讨[J].创伤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