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火箭的发射原理
中国古代的火箭由火药筒、箭杆和药线三部分构成。 其发射原理是在燃烧室内将能源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再迅速将其转变成动能,由直接反作用力形成推力,火箭随即升空。中国古代火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近程无制导系统的固体火箭比较,在结构原理上一脉相承。
中国古代火箭的特点
火箭特点是发射和飞行速度快,能造成化学和机械杀伤力;机动性大,可用於水陆攻守战;还可多枚连在一起,集合成束地发射,以增加威力;更可制作成多级火箭,延长射程。
火箭技术的起源
火箭之所以产生於中国,是因为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并以火药制成各种火攻武器,在此基础上摸索出火箭的原理,并且逐步予以改良。中国人在10世纪制成低硝膏状火药,将火药包绑在箭杆上,然后用弓或弹射器射出,从而令敌方的阵营著火,这是原始的火箭。到了12世纪初,中国人又制成高硝固体火药,除爆炸外,它还能作为发射剂,火箭的效能藉此改良。另一方面,药线(引信)的发明也提供了既安全又快速的引燃手段。
早期的应用
早期的火箭主要应用於喜庆娱乐和军事两方面。 10世纪时,中国人发明了最原始的火箭,即是以弓射出的火(百度)药纵火箭,是军队中的特别武器。 12世纪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已有地老鼠、流星之类的焰火,为节庆活动助兴,这是早期火箭的另一大用途。时至今天,大型庆典中仍多有燃放烟花的活动。 12世纪中叶,南宋在采石之战中运用「霹雳炮」对付金兵,这种武器就是改良过的火箭。及至13世纪上半叶,火箭技术大量运用於军事方面,并开始出现以火箭原理制(百度)造的各种新式武器。
火箭的应用
火药用于喜庆娱乐
烟火
在火药的发明和改进的基础上,宋人制(百度)造出各种娱乐用的烟火,包括用反作用原理生产的「纸炮」、「起火」和「地老鼠」等,成为当时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歌舞升平的一种点缀。但在北方女真族建立金(1115-1234)政权后,金人不断向宋发动战争,迫使宋改善火器技术,研制新式武器,而火箭就在这一背景下在战场上出现。
火箭弹
正式的火箭出现於12世纪下半叶 继原始火箭之后,正式的火箭出现於12世纪后半期,据古籍记载,中国人於1161年曾在两次水战中使用爆炸和引燃两种类型的火箭,其中一次是著名的采石之战。据南宋文人杨万里在《海鳅赋后序》(1171)中的记载,采石之战中,宋军以火箭运载烟雾炸弹而大胜金兵,此即书中介绍的宋军在战事中使用的「霹雳炮」。
1161年采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弹的结构及飞行状态图 1. 内部结构 2. 发射时状态 3. 飞行中状态 4. 降落时状态 5. 爆炸并散出石灰雾
「霹雳炮」的原理和威力 实际上,「霹雳炮」是一种火箭弹,即以火箭运载炸(百度)弹的火器,是烟火中「双响」的大型化产物,制~作方法是在纸筒底部装入发射药,上部再装炸(百度)药和石灰。点燃发射药后,装置升空,引燃炸(百度)药从天而降,发生爆炸,并散出石灰烟雾来击退敌人。
火箭在中国古代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