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有幸选修了赵老师的《世界名著赏析》一课,经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许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更深的含义。才发现自已原来读书大多只是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一些表面的东西,并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观看了《伊豆的舞女》之后,感触颇深,初中的时候就曾读过这部作品,可能由于年龄的关系,并没有感觉这部作品有多少精彩之处。现在看来,它不愧为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下面我就浅谈下观看完这部作品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基调之中。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川端先生的作品,像《雪国》等,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电影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其实这些与川端康成亲身经历的一种反射。他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川端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
川端康成的小说仿佛总是在宣扬一种徒劳的感受。无论是《望乡》中妓女们客死他乡,还是《情书》中的"恋人已逝情才识",都在宣扬曾经拥有的快乐。即使美丽如伊豆舞女的恋情,在他看来也是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徒劳,不要说开花结果,甚至幼芽还没有长成就已经注定要夭折。"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种徒劳的情感也有它的美丽之处,人生也许就是由这种种徒劳而美丽的细枝末节构筑起来的。电影中映射出了在那个年代
艺人是一种非常低贱的职业,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满足的生活。哪怕是一封友人的信,一次休息沐浴的机会,都会让十四岁的熏子欢喜半天。不仅让我想起了在旧时的中国,曲艺表演者被称为“戏子”,同样被人轻贱,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风骨。梅
伊豆的舞女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