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悟情以情促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这样说,阅读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方法。然而,相对我们农村小学而言,阅读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己的主观意识觉得农村孩子阅读面相对狭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烙上了老师深深的印记,缺失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自己是如何开展农村阅读教学的。
关键词:读中悟;悟中读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更好的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许多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浅尝即止的阅读方法:师范读、师领读、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各种形式,而这一切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在农村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一、自读中感悟,要有“量”的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学生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一节课就40分钟,如果给太多的时间让他们去读,那我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呢?于是,在学生没有充分的阅读之前,教师就对文章进行分析(包括字、词、句、段、篇。),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还只流于表面。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倾听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代表老师个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做的结果,学生要么看似在听,要么思想早已开小差,整节课下来,学生可能除了课本知识外,其余毫无收获,有的甚至课本知识都没有掌握,这样的一节课可谓是失败至极。这都是由于教师所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太少,学生根本没有融入到课本中去,何来更深的理解,连理解都谈不上,何谈收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充当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活学巧用”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因为这是一篇科普性文章,相对农村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及知识拓展后,我问道:黄河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学生一致回答不是,但当问到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整地进行回答。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我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探究的经历,或许就会产生转身即忘的
结果。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相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等学生有了一定理解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黄河心里在想什么?他会对人类说些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
以读悟情以情促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