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授”到“乡绅”
2012-11-14 09:36:20 来源 : 中青在线 - 中国青年报 ( 北京 ) 有 73 人参与
0
最近,著名媒体人杨锦麟到上晓起村,和陈文华一番长谈后,他称陈文华为“乡绅”。陈文华不敢应:“我只是个‘傻
教授’而已。”
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休一年后,陈文华改头换面,到距南昌 300 多公里的一个小
村子,当了一名“农民”。
他创办经济合作社,帮着农民致富。他办幼儿园,创建农民文化宫,保护、宣传村里的古建筑,邀
请文化名流到婺源县上晓起村。小小的村庄,掀起一阵阵“文化热”。
上晓起村是婺源县的一个旅游景点,村子不通公路,一条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这条青石板路,不足一米宽,是古代的通商要道。独轮车走多了,留下深深的车辙印。
村民多次找到陈文华,希望这个“有来头”的人和上头说说,给村子修条公路。可是无论怎么游说,
这名副厅级教授始终不同意。
毫无疑问,他触犯众怒。修公路是村民的共同想法:有了公路,游客就会多,村民的收入就会增加。
没有公路,村民盖房,都要多支出几万元费用。有村民一赌气,表示不租给陈文华土地。
这位 77 岁的老人不吃这一套。他对村民说:“游客看中的就是村子原生态的风貌。从长远看,不通
公路能吸引更多游客。”
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来访的文化人。来访者频频点头,他就像找到知音一般,得意地笑上一阵: “村
民认识不到,不怪他们。我要帮着他们改变思路。”
改变先从增加村民收入着手。 2005 年,也就是他到上晓起村投资办茶社的第二年,他开始租种村民
的土地。起先几亩,现在发展到 70 多亩。他种过稻谷,种过油菜。后来他又种白菊花,一场大水淹没白菊
花后,他又开始种黄菊花。
村民收雷打不动的每亩每年 600 斤稻谷的租金。 在这个人均土地只有 3 分地的村子, 亩产水稻不过 4
00 余斤。为此,他在村子获得“傻教授”的称号。有人当面称呼他“傻教授”,他听了,脸上肌肉开始拉
动,“呵呵”地笑着。
这位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早在 1989 年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并不忌
讳“傻教授”的称呼,并乐得其名,将自己的合作社注册成“上晓起傻教授农业生态合作社”。他生产的
黄菊,也打“傻教授”品牌。
种田请劳力,村里七老八十的人都来干活儿。员工阻止,他不同意,按正常劳力付薪水。
渐渐地,村民开始接受这位“傻教授”,也能听进去他的话。
这也算他的一个小小“伎俩”。只有获取村民信任,他才能在村子里立足,才能保护好这块地方。
上晓起村四面环山,“风水极好”。村内有徽派风格的古建筑,“进士第”、“荣禄第”、“大夫
第”等官宅,保存完好,是个游览的好地方。每年婺源的油菜花开,这里总能吸引不少游客。
吸引陈文华的,还有村头一台水力捻茶机。
陈文华是知名的农业考古专家,也是一位茶专家。 1981 年,他以一人之力,创办《农业考古》杂志。
鼎盛时期,这本杂志的海外订购量达 200 多份,在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学的图书馆,都能看到他的杂志。
起先,他的想法很简单。在上晓起村投资几万元,开个茶社,租上几亩地,没事到这里住住,颐养
天年。
朋友来得多了,经常赞叹村里那些古建筑。这位教授就动了心思,把古建筑保护好,宣传出去,对
从“教授”到“乡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