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方兰)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是阅读的主要任务,主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而第三学段提出要领悟“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写”。从阅读理解的层次上讲,第三学段的目标更高,是在弄懂“写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样写”。
那么,什么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呢?表达方法又叫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思想内容变成具体存在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表达的基本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就像中学那样,要求学生准确辨识表达方式及深入解析表达方式。小学语文课进行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主要目的是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法,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教材中对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特点的引导,涉及诸多方面。在每篇课文中,表达方法可能表现在多个角度,应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引领学生抓住一两点领会就可以了。下面,我就以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学习抒发情感的方法
如《草原》一课,写的是作家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或直抒胸臆,如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或间接抒情,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汉情深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白杨》这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如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对于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