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写作技法
一、小课时,大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写法。
3、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达到灵活运用两种方法写作的目的。
二、 小方法,大用处
---- 写作中借景抒情、咏(托)物言志”
【 方法展示 】
1、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含义
借景抒情 , 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
的描写之中 , 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 , 情由景所背负 , 景
为情而浸蘸 ; 情是灵魂 , 景是载体。
咏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 人生态度和对人生
的感悟。 咏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 诗
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首先,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
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
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
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点:
第一、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 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
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 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
抒情,或景中含情, 时时流露; 或情寓景中, 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
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 含义很广, 可以指感情、 志向、
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三、 “托物言志”只要作者的某种感情、 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
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
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
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
3、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运用
写景三注意
(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
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
南的冬天》一文, 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
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
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 自
然清晰,形象准确。
( 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
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 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老舍先生
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
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
——枝条微微动了两下; 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通过杨柳的
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
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
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 因此,
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
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 则为“深
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
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抒情三要求
( 1)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
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
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
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
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
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
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
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 不新鲜、 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
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
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
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
【 典型运用 】
1、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古今中外好的文章无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让读者读后回味
无穷,杜甫说:“感时花溅泪
作文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