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
于平兰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三国名将赵子龙出兵打仗时把家乡常山的战鼓运用到战场上,擂鼓助军威,击鼓长士气,激发士兵打仗的激情,他带领士兵总是打败敌兵,取得胜利,被称为“常胜将军”。“常山战鼓”也因此得名。到了宋元时期,战鼓的表演已经非常成熟。明代,战鼓进入兴盛时期,表演套路清晰、规模宏大,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正定府志》记载:“城市村墟,锣鼓无墟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新中国成立后,正定县委、县政府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普查和挖掘,并结合正定的历史和现状,创造出一套套路完整、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常山战鼓”。
现在的“常山战鼓”继承和保留了民间传统鼓舞的古朴、雄浑的风格,色彩对比强烈,声响激昂有力。在鼓谱上,仍延用着“大传帐”“二传帐”,“大西鼓”“小西鼓”、猴爬竿、鸡上架、反接毛、打栅子、“阵台点将”、“十面埋伏”等传统的打击动作。表演时鼓手们腰架战鼓,两臂抡圆,彩绸上下飞舞,鼓点铿锵有力,富于变化,时而如万钧雷霆,惊天动地;时而如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如雨打芭蕉,欢快清脆。经过整理创新,常山战鼓揉进了现代舞蹈艺术,站立蹲跨,穿插跑跳,动作整齐,鼓点紧凑,队形变换多样,表演套路达
9章72套,鼓手腾挪跳跃,锣钹天地翻滚,造型独特,舞姿优美,表现出了时代的风采。
1973年,上海芭蕾舞剧团曾到正定专门研究了鼓谱和敲法,并将全部鼓点录音,赞誉常山战鼓是“所见到鼓类中最有特色,最激动人心,鼓点最丰实的鼓队。”由此,常山战鼓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鼓之一”。
常山战鼓的表演队伍都是由师徒传授的各村农民组成,鼓队有队长,队队有指挥,入队先拜师,拜师先学徒,学徒三年半才算鼓队人。每年正月十五,常山战鼓队都要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吸收新队员。表演队伍有174个,人员160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