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儿斜颈的认识和治疗体会
小儿斜颈有三种。骨性、肌性和眼性。三种都在临床见到了。
骨性主要是颈椎发育不良,特别是寰枢关节错位。主要通过脊柱调整、适时牵引和扳法解决。其中,上月球是比较好的方法。但一定要固定其头部,不能让头部左右旋转(笔者治疗一例就因为患儿头部转动,结果加重病情,斜得更厉害,还出现二便问题,但最后通过会诊和适当休息完全康复)。碰到的病例大多能够通过月余的调整而愈。
眼性一是上睑下垂,一是斜视。一位上睑下垂,辅导本身就是小儿推师的妈妈做眼睑做了1年,斜视的孩子我按照斜视手法亲自做了2个月,最终只是斜颈没有加重,眼睑下垂有好转,最终还是做了手术。
肌性斜颈临床最常见,当下发病率约为1%左右。不需要辨证论治,也不需要讲求穴位。但必须明确它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的纤维挛缩(缩短)。以患儿头偏向患侧,下颏转向健侧为特征。记住这一病理趋势,它是我们设计手法的基本原理。约半数以上患儿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处可触及硬结或粗大的肌纤维。
斜颈的诊断是先排除骨性和眼性。骨性颈部运动受限,触摸颈椎会发现棘突偏歪和颈后部肌肉强直。眼性可发现斜视和上睑下垂,颈部运动自如,特别是看电视时斜得明显,睡眠时一如正常。必要时请骨科和眼科会诊。不符合骨性和眼性的,均按肌性斜颈处理。
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的挛缩。胸锁乳突肌左右各一,它们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胸锁),斜向后上止于颞骨乳突(乳突)。肌肉走向如图所示。一侧收缩,头侧偏向同侧,下颌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肌性斜颈的治疗关键在于解除胸锁乳突肌的挛缩。
主要手法:
。个人体会,一定要用拇、食二指一前一后相互捏拿住患儿胸锁乳突肌的包块,无包块则分别捏拿其中部和下部。反复捻揉3-5分钟。大多捻揉3-5次,振1次。其间,拿捏手用力向前和向后弹拨5-8次(注意另一手固定肩部,防止弹拨时身子移动)。直接捻揉为针对挛缩的,病理性的节段,使其放松、舒缓。弹拨为增长整体胸锁乳突肌。既关注包块和挛缩组织,又关注整体肌肉,疗效才有保障。
。抱患儿同向坐位。一手从患侧腋下插入,手掌向上,四指从肩前扶于肩上,下压肩部,另一手置于患儿头侧,两手同时用力相反方向扳动,使颈部最大限度倾向健侧。如果抻颈时,两手同时作向患侧的旋颈疗效更好。约20次。该手法主要纠正患儿头偏向患侧。
。抱患儿同向坐位,以左侧为例,术者左手托患儿右侧下
对小儿斜颈的认识和治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