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体演变下的字体设计影响
【内容摘要】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既表形又表意的文字,具有漫长的演变历史。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真实可考的甲骨文,我国考古学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距今已经有近八千年的历史。秦王“扫六合”统一文字后,汉字字体伴随着朝代更迭而不断变化。追溯汉字字体演变的历程,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进而寻求其与后期新字体之间的关系。文章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以及汉字字体演变对汉字字体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字体演变;由繁入简;字体设计
秦汉时期,汉字已经发展到高度完备的水准,其作为汉语言的符号载体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还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传承历程。那么,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汉字是怎样从甲骨文一步步演变成如今的书面字体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简单梳理。
一、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总体上的演变过程脉络十分清晰,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甲骨文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较为成熟的书面字体,而后演变成为金文。甲骨文多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笔划复杂,字体不规整,造型上与古代建筑情形相仿。演变至金文后,汉字字体造型更加丰满,整体上更加圆润。金文又被称为铭文,多是刻画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上,囿于青铜器皿本身的造型,字体更加圆润妥帖。进入西周后期,大篆成为广泛使用的规范性文字,此时文字的主要载体也已经演变成为竹简,以刻刀刻画。为了便于刻画,大篆整体造型上更加匀称,线条变得分明起来。为了加强其辨识度,大篆字体的字与字之间的字形区分更加明显,字形结构的分布规律性也更强,不再是甲骨文时期完全的图画式文字。大篆均匀、规整、柔和的造型为后来的方块字奠定了基础。秦王“扫六合”实行“书同文”,小篆成为国家统一的书写形式。小篆是由大篆字体简化而成,无论是字体造型还是笔划结构都更加清晰明朗,而单个文字的数量却有了飞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著书立说,对文字的需求大大提高,以往的汉字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刻画书写更加方便,小篆的简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汉字发展到小篆时期,已经基本完全成形。因此,小篆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有着重大意义,一直到西汉末期,小篆都是社会上最常用的通行文字,后来才慢慢被隶书所取代。小篆和隶书这两种字体在我国汉字演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者退出社会标志着象形古体文字时代的终结,后者的流行则意味着我国文字进入笔划文字的新纪元。隶书起源于汉初,西汉中期渐渐发展成熟,相比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字体,隶书已经可以明确分为各个笔划,书写速度也更快。汉代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造纸术,汉字的物质载体逐渐由竹简变成纸张,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书写就更加普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推动隶书的使用也有很大作用,隶书比以往的文字更加适合于书写,能满足人们对文字的便利性、识别性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朝中期,由隶书演变成的自由狂放的草书、飘逸灵秀的行书、规整划一的楷书逐个登上历史的舞台,书法文化也由此盛行起来,这一时期,我国诞生了许多才华过人的书法家——两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唐朝的楷书四大家等。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后,基本上就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
二、汉字字体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文字载体、书写工具的变化
汉字字体演变下的字体设计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