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有二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前后因果,但独自成目。关注的是西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和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但教材突出的是西汉对外友好交往的盛况和中西方文明的交融。
张骞通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域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自然,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但限于课时限制,本课主要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张骞的优秀品质。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中西陆路交通,从而极大的便利和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也就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和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影响重大,地位突出。自然,丝绸之路就成了本课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初中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以今天的眼光去探寻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去理解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本课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定
基于上述教材内容的分析,我对本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通过对西汉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重要性和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通过丝路访古、丝路畅想来培养青年人应有的历史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合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原因、时间和作用;丝绸之路的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本课的学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张骞通西域: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二部分,丝绸之路: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第三部分,总结提升本课内容:探究式学习。
四、目标达成
下面我就来说明一下我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来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中的难点,顺利达成上述教学目标的。我将用ppt做成小课件,我的想法是,课件一要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二要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在对教材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化、问题化、结构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导入。选择《在那遥远的地方》来导入,原因有二,一是这首西部民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学生感觉熟悉、亲切,二是让学生在歌声中去感受那遥远的地方、美丽的姑娘和西部浓郁的民族风情,去探寻那遥远地方的那段令人难于忘怀的遥远历史。
第一部分:张骞通西域。从西域的位置和大致范围、通西域的目的、简要经过和历史作用来展开。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指导学生读图、识图、让学生自讲故事等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他的精神方面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身上受到自我教育:立志高远、报效祖国和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
说课稿--丝绸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