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谈老子
春秋战国的哲学黄金时代,奇就奇在出了一批天才--不幸,中国从那时以后不再出哲学家了,吃老本吃了两千多年,坐吃山空。
一穷,穷在经济上;二白,白在文化上;三空,空在思想上。
李耳的思想最透彻、孤寂、凄凉,完全绝望。他看破两大神秘:天,宇宙,是不仁。人,生命,是刍狗。这是李耳观察到最后,咬咬牙做出的判断。
从文体上看,他不是写给“刍狗”们看的,而是写给与他同级的人。
《道德经》是老子的绝命书,也是老子的情书。八十一章的第二十章,他破例哭出声来:“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这一章,与贝多芬晚年四重奏慢板所吐露的感慨、情操,是相通的。
常言道,尼采哲学存在于尼采之前,老子、庄子,便是尼采之前的尼采。
只有从宇宙观来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才真实恳切,不至于自欺欺人--老子的哲学,特别清醒地把宇宙观放进世界观、人生观。老子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宇宙的眼光。
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乃至学者、专家、大儒,都说老子消极、悲观、厌世。我说,正是这一代一代的愚昧无知、刚愎自用,才使老子消极、悲观、厌世。
老子是阿波罗式的冷静观照,光明澄澈。庄子是狄俄倪索斯式的,放浪形骸,郁勃汪洋。老子是古典的,庄子是浪漫的。老子是苦行的,庄子是享受的。老子内敛克制,以少胜多,以柔克刚;庄子外溢放射,意多繁华,傲慢逍遥。
老子提出“无为”、“无治”,我总是觉得老子这般说法,是生气,是绝望,是唱反调,是现状逼得他往极端走。所以,老子哲学是伤心人语,看透人性的不可救,索性让大家回到原始状态。
无为而治,等于架空皇帝,使其不
成为暴君。
“天地不仁”。这个观念,真是伟大卓绝,当时极摩登,现在更
木心谈老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