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
一、历代重要选官制度
: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召制,主要是选拔孝廉。
:魏晋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
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是由于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
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
制度正式形成。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
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既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又稳固了政权的统一。
:武则天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武则天时设武
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政治经济都持续
发展。
:沿用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二、科举教育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
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
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
332
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一)科举考试程序
,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
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
俗称“秀才”。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
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
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
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
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乡试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先应
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
元。
、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
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
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所
以在先秦,学校有
公务员考试之科举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