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
朱邦贤
库文档分享
一、概述
1. 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随着《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的相继问世,全面总结了古代医学、药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其后,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与检验,而得以充实提高。
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四气五味等一系列理论与学说。
库文档分享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主要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从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分析诸方面因素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五运六气学说——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来的、专门用来探讨自然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影响,以通过具体的演算方法来预测疾病流行,并指导疾病防治为特点,堪称现代气象医学、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的先导。
库文档分享
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等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特别强调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核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的整体谐调,是中医生理学的基本思想。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的病理学。它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及其发病机理的思辨过程。
四诊八纲——是中医的诊断方法。
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论——是中药药理学、方剂学的基本内容。
库文档分享
2. 丰富的治疗方法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治疗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
内服——传统的丸散膏丹等
外治——薰洗、蒸浴、敷贴、注射、
输液等。
器械类——针灸、割治、刮痴、
火罐
功法类——推拿按摩、气功、导引、
捏脊、情志相胜等方法。
药物疗法
非药物疗法
库文档分享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
认识论上的整体恒动观念
理论上的医理、哲理、伦理结合
临床上的医疗、护理、预防、养生一体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整体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
库文档分享
㈠整体恒动观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赖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天时、气候、地理等)必然相应地在人体引起生理或病理性的反应。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的宏观论述,是中医整体恒动观所反映的“天人一体”的一个方面,既表述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也包涵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主动适应,以求协调统一的意思。
库文档分享
中医整体观受惠于古代“天人相应”的思想。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应注重人体解剖组织
结构、内在器官的客观存在,更应重视人体
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中的相互联系与
功能上的协调。
●人与自然(含社会环境)存在着天然的、密不
可分的联系,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即意味
着健康。
人体自身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决定了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所致的各种现象与性质的改变也是整体性的。因此,整体中的部分发生病变,其原因也与整体有关而决非孤立存在。
库文档分享
整体恒动观念在阐述人体内部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时,建立了一个
以五脏为中心,
以精神气血为基础,
通过经络的联络与调整作用
而构成的五脏整体功能系统模型。用以体现脏腑与形体组织器官、脏腑与脏腑、脏腑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在生理和病理上密不可分的关系。
养生学中的“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方法;临床上的“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制宜”等诊疗原则,以及针灸治疗上的“子午流注”等方法,均是其整体恒动观的体现。
库文档分享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日月的阴晴圆缺、昼夜的晨昏更替、四季的寒暑迭换,对人的血压、体温、情绪、智能,内分泌的调节、生老病死、药物作用的发挥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发现两者问的曲线图完全一致,从而得出了生物系统元素的分布是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复制品的结论。
由此可见,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包含有现代系统论、全息论等理论的雏形,难怪日本学者丸山敏秋盛赞其为“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学之真正价值”。
库文档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