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城市规划体制的形成。
1、产生背景:
西周:进行大规模地城市建设——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城邑规划体制即宗法分封制和礼制——到战国时,齐国的一个人根据宗法分封制,礼制及民间的建筑技术,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城邑建设理论,即《》(营国——就是建立诸侯国等问题) 。
2、《》的主要内容:
①、城邑建设体制:各种城邑形式、数量、布局等
②、礼制营建制度(左祖右社,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居中为尊等繁文辱节)。
第二章城市建设
③、城邑规划
各种城邑:王城、诸侯城、都的高度都有规定,依次降矮:宽度也有规定,王城一般是“九轨宽”,然后依次降低。
古代都城:有城与郭的设置,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都有城郭之制。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意思是说: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在汉代以前,城与郭是放在一起的,郭附于城的一边,从汉以后,则分开设置,“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内城)、外城(郭)。府城通常两道:子城、罗城。
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完全是按这种布局建造的,只有鲁国的都城(P55 图2-1)接近于这种类型。
1、宫城 6、廊院
2、外朝 7、官署
3、宗庙 8、市
4、社稷 9、国宅
5、府库 10、闾里
王城,其布局设想图如下:
井: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一个小方块相当于一夫;一井就是九夫。全城为九井,相当于九个大方块.
二、古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及应用
(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城市处于萌芽状态,布局散漫无序,带有“氏族部落”的性质。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铁器时代)城市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大城包小城或两城并列)实行夜禁(宵禁)。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城市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全城作棋盘式分割(里和市虽仍由高墙包围,按时启闭,但到后期,管制放松了)。
第四阶段(宋代以后):开放式的街市期,自宋以后,北宋卞京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属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形式。
(二)、详解:
1、春秋战国到秦汉
出现了违制现象:自己擅自建城;自己擅自把城市规模扩大;自己擅自把等级提高
(1)春秋战国到秦汉期间城市规划特点:
①首都之选择,秦以关中为根据地,络阳为前哨。
②布局方式——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轴线布局。
③从集中的市场可看出,与以前“筑城以卫君”比较,现已转化为“筑城以盛民”,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④代表城市:西汉长安
西汉长安遗址平面见P60 图2-3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②、城门外(东出、北出)有外廓,可容纳160个闾里和8万户居民。
③、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面及北面郊区设置了七座较小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从各地迁富豪来此居住,用以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这一组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城市,其总人口数不下于一百万。
④、长安城西面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一池三山”模式)
⑤、通向城门处有8处主干道。
2、东汉——北宋
(1)背景:独尊儒术——崇尚周政的儒术——继承“周法传统”——营国制度重新开始发展——成熟。
②洛都规划主要特点:
洛阳城的基本情况。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之一。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五代、唐先后都将古都定于此。战国至西汉时,这里就是全国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更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太学生有3万余人。隋时城内有东南北三市,唐代曾设西市,都是国际性的市场。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络水,自北向南,地势渐低,宫城偏于京城之北。
隋、唐长安
城市建设(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