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穷人来说,他们以有钱为幸福;病人想健康,他们觉得那是一种幸福;悠闲的人则以平淡、快乐为幸福。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期望不同,也可以说幸福是人们达到他们的目标、理想后的一种主体感觉。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许多的哲学家都对它进行过深邃的思考。自古希腊肇始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也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这种以幸福为伦理活动终极目的的观点被称为幸福主义。下面列举的是一些历史上哲学家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以向善为自己的目标,这种善就是幸福,这种终极的善是自足的,他还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和理性的现实活动。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主义: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立了幸福主义的生命观,他主张构成理性的原子是圆滑和精致的,构成感性的原子是暗淡而粗糙的,两种原子构成了两种认识,也形成了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快乐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生命观: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倡快乐主义的生命观。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在谈到快乐时他说: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西方而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禁欲主义或悲观主义则无疑如同一张巨大的黑色天幕将一切光明笼罩,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灵都被宗教禁欲主义的枷锁牢牢套住。
十五、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生命观。十五、十六世纪被称作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打破神学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幸福成为一股不可遏抑的历史潮流。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人生观他们把生命看作一台机器,将生命的意义束缚在极为狭小的范围,用自然的机械、静止、孤立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期,幸福或许会被赋予为不同的思想。即使在同时期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些或许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但也有些直到现在也令人深思。然而,对普通大众来说,幸福源于生活,也跟自己的心态有关,乐观地面对每一件事,怀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幸福也就会来临。
那么,幸福究竟在哪里呢?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幸福水平却没有显著提高,反而还下降了呢?有一位智者曾感慨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当我们谈论幸福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它像天上的月亮一样近在咫尺,又那么遥不可及。曾经看过这么一首诗歌: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歌或许会给那些正在追求幸福,却又迷失的人以道路上的指导,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想要幸福,其实也很简单,放开自己的心态,乐观地生活。一个幸福的人
浅谈幸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