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革命20世纪初,美术界产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它却具有一些共同的国际特征,如“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受到了广泛的抨击,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等。这意味着对于个性的扬弃,而试图在一种客观的,甚至科学的基础上来创造和理解艺术。这种趋势显示了理想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渴求一种能体现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这就导致了抽象的,特别是几何的形式,象征现代性的机器美学应运而生。先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业及其产品成了绘画、雕塑的主题,由此而产生的视觉语言又对工业设计产生重大影响,使设计逐渐摆脱了古典艺术的禁锢而体现出工业产品自身的特色。这场美术运动中的一些重要流派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都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立体主义(Cubism)产生并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它的基本原则是用几何图形(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球体等)来描绘客观世界。立体主义的创始人给立体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只是作为一系列各种不同平面、表面的一定分割来理解,这就是立体主义。”这种对于艺术的理解不依靠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观察,而是取决于艺术家们所提供的解析。显然,这种解析并不一定总是客观的。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09—1913年间的解析立体主义阶段就对自然主义的题材进行了抽象,到了后来的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则更加强烈地趋向于与机器美学相联系的几何化。图7-1勒加于1922年所作的《机械的要素》未来主义(Futur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出现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它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1909年,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1876—1944)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扬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和节奏表示欣喜。未来主义否定传统的艺术规律,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并提出把机器和工业作为现代艺术偶像和主题。在绘画作品中,未来主义者试图表现现代生活的活力,即都市中人群的运动及汽车、火车的高速飞驰等,他们还将一些普通的批量产品作为描绘的主题。未来主义对于机器的崇拜确立了它在现代美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其失去势头之后很久仍影响着画家们。对于未来主义者而言,机器既是抽象的基础,也能用于比喻。勒加(FernandLeger)于世纪20年代所作的一幅画《机械的要素》(图7-1)和德普罗(FortunatoDepero)于20世纪30年代所作的《钢与透平》中的机械构图,就分别体现了这两个方面。图7-2墨菲于1922年所作的油画《剃须刀》图7-3席勒于1929年创作的油画《上甲板》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都把普通批量产品作为一种艺术品来表现。1914年,杜尚(MarcelDuchamp,1887—1968)买了一只廉价的铁制瓶架,署名后存列在其工作室内,声称它是一件艺术品。这样,不起眼的实用物品就被他推上了“艺术”的殿堂。他的目的是对艺术的本质提出疑问,因为他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作品,就不能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技巧。其他画家虽然不像他那样激进,但他们都开始将机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引入美术作品中,或作为绘画的主题。美
美术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