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核心价值观发言稿: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之魂
一、现状和窘境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引导和带领‘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从而更好地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规划人生、享受人生”的“做人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话题。但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价值观思潮的激荡在国人心中引起了“做人的矛盾”,使得正在逐步形成自己价值观的中学生的“做人教育”面临窘境。
。尽管《学生守则》明确要求学生要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师敬长、关爱弱者,可在实际学校道德教育中发现,许多学生坚持认为“讲诚信会吃亏”。对社会上讲人情、拉关系等不正之风,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大约40%的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只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工作中更是发现学生“说谎”现象严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赞成“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蓄意说谎是应该的”。这些现象说明学生道德认识模糊,是非观念淡薄。
。学校教育中经常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上学完全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家长、老师管理紧一些,学习就认真一些,如果稍微松一点,则马上会聊天、逛街、玩游戏,如果不能让他们满意,则往往以“出走、罢学”为对抗;也有一些学生喜欢“傍权威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往往更多地受心目中“权威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失去了作为一个价值主体所应该拥有和行使的对事物(事件)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行为自控的责任和权利;还有一些学生感觉人生茫茫,不知所措,无所谓对错。这些现象说明在其自我的价值系统中,家庭和学校的价值和规范系统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学生无法依据父母和学校的价值系统建立自己的价值目标,难以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和理想追求,整个思想意识处于一种“价值真空”的状态。
。许多学生在学校交往中常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不少学生认为“对我有好处的人,我会好好对他;学校管理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或者复习资料都不愿与人分享,参加值日劳动时也与同伴斤斤计较;在处理同学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时,有不少学生不愿意“尽最大努力与他人公平竞争”。可见,中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存在过于功利而忽视情感的片面性问题。
二、主要原因
人的价值观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塑造下逐渐形成的,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并长期发挥作用。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学校做人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那么,学生的价值观问题究竟是在哪些条件作用下形成的?
。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的价值取向无疑是最具直观性和感召性的“教材”。一些父母把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价值取向。而教育方式往往简单选择“金钱与责骂”,忽略了对子女进行做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熏陶和培养,孩子们从小领悟到的不是良知、爱心、勤奋、自立、合作、尊重、责任等积极的价值取向,而是自私嫉妒、盲目攀比、心胸狭窄、好逸恶劳等消极品质。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走向多元。然而当人们获得自由,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宿命论、独断
学习核心价值观发言稿: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之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