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
汇率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国际收支:逆差→外汇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相对通货膨胀率:通胀率高→本币购买力下降→本币对内贬值→本币对外贬值→外币升值;通胀率高→本国商品、劳务价格上涨→进口需求增加→逆差→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相对利率水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
利率上升→资本内流→顺差→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利率下降→资本外流→逆差→外币增值、本币贬值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GDP/P上升→进口需求增加→逆差→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日本是例外:经济增长→GDP/P上升→贸易壁垒、扩大内需→持续顺差→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市场的投机活动
稳定性投机:信息对称、理性决策,使市场汇率变动趋缓,接近平价。
非稳定性投机:信息不对称、非理性决策,“群羊效应”,追涨杀跌,使市场汇率大幅度偏离平价。
政府干预
公开发表言论,影响市场心理预期。
公开市场操作,促使汇率向某一方向发展。
直接管制。
补充:汇率决定的三大因素:等价交换基础、外汇市场供求,以及制度性安排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原因及危害。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深层原因
从表面上看,以“两顺差,一最大”为特征的国民经济外部失衡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以持久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国民经济内部失衡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是国民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价值体现。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深层原因主要是:
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未能及时调整。1978年后,我国一直大力发展以“奖出限进”和“引进外资”为基本特征的外向型经济,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有积极的冲击与示范效应的。但是,非均衡发展战略不重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没有兼顾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宏观调控目标。在信用本位的货币体系和资源约束的经济条件下,“奖出限进”在混淆厂商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的同时,还扭曲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汇率信号,造成“商品大量流出,外汇大量流入”。“外资饥渴症”和“三来一补”的利用外资格局又加剧了“商品大量外流,外汇大量进入”。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
经济政策内涵没有与时俱进。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政策中不对称性和“防火墙”的内涵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改进。不然的话,其政策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经济政策中的不对称,如出口退税和进口征税、外资进入的超国民待遇和内资外流的严格审批、企业和居民售汇容易而购汇限制多,以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单向性(经常和被动地大量买入外汇)等存续期过长,其政策
内涵滞后于环境变化的要求。因此,商品-货币的衡,一方面商品出口不适当扩大和外汇占款持续增加造成了人民币贬值压力,另一方面外汇供给不适当增加和外汇储备迅速扩大又造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经济政策中的“防火墙”,如程度不一的外汇交易管制、资本项目管制和对外贸易管制等虽然对国民经济安全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降低国内外商品、劳务和资产的流动性,使“一价定律”无法通过国际间“贱买贵卖”的套利活动得以成立。在未能及时改进的“防火墙”下,人民币内外价值变化的相互转换和趋同就不可能,人民币内价值偏离在所难免。
经济政策搭配的效果不理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同时实现国民经济的内外部均衡,这就需要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合理搭配。
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有限,特别是面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原罪”和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我国经济政策的搭配不尽合理,甚至经济政策之间还存在对冲效应。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针对通货膨胀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针对就业率下降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人民币升值压力采用收购外汇的汇率政策,这看起来各有针对性,但政策搭配的综合效果就不好。例如,提高利率引起国际游资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财政支出扩大,不利于治理通货膨胀;维持汇率稳定的外汇占款增加,又会使紧缩的货币政策紧而不缩。这样的政策搭配效果就像是“水中压葫芦,压了这头,那头浮起;压了那头,这头浮起”,人民币的内外价值偏离难以缓解。
危害: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不符合货币经济学常理,必然会扭曲价格信号,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阻碍国内外市场的有机衔接: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掩盖或混淆了国内外商品、劳务和资产的真实比价关系,使企业难以通过价格信号,正确辨别国内外的生产成本差异、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企业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过大,还会使交易心理失衡,国外厂商对我国商品成本、质量和价格的真实与合理性疑虑重重,从而降低国内外厂商达成交易的可能性。
企业也可能利用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进行投机,如通过寻租方式取得进口所需要的配额、许可证和大量外汇,以
南京大学2011级商学院政治经济学自己整理的期末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