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摘要】伟大的长征,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宣告结束。“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长征精神薪火不熄,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征程中更凸显出生机活力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长征精神;实质;时代意义
1934年到1936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精神。
一、长征精神的由来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进行到1934年7月,时间已近一年,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军事指导,红军元气大伤,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敌人已向基本苏区前进。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已无可能,只好进行战略大转移。[2]1935年10月19日,已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原红一方面军的余部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1936年10月9日,北上的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全部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长征整整历时2年,跨越12个省,总行程万里以上。其中“中央红军,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3]在长征途中,行军非常艰苦,一路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没有村庄,没有一户人家,部队没有饭吃,饥饿、寒冷、疲劳考验着每一个英勇的红军战士;红军一路上爬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到达了陕甘革命根据地。既然条件如此艰苦,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凭借什么取得长征的胜利的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红军指战员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胜信念,以顽强不屈的毅力,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和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
红军将士在万里征途中,用生命和热血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所谓“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4]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
二、长征精神的实质
长征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红军长征初期,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使红军遭到了惨重损失。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特征就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出发而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这就给中国革命造
浅谈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