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诊断矽肺618例分析
矽肺是一种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微粒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和矽结节形成为特征的职业病,是尘肺中最常见、进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采石、喷沙、矿山开采,玻璃吹制和陶器制作等都是矽肺易感作业。接触史常大于20年,即使离开粉尘环境后,矽肺亦呈进展性。矽肺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患者职业史,一般能准确诊断。笔者对618例矽肺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矽肺的识别和诊断水平,减少矽肺CT诊断中的漏诊及误诊。
1病例与检查
收集我院XX年11月至XX年11月经尘肺诊断组确诊的618例矽肺患者病历资料。男593例,女25例;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52岁;接尘工龄15~37年,平均24年。使用美国GE16层螺旋CT,电压120kV,电流250~300mA,行容积扫描,重建层厚,层间距。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臂高举过头,在深吸气后屏气时扫描。扫描范围为肺尖到膈顶。肺窗:窗位-700HU,窗宽1000HU,观察肺实质、肺间质、肺门、气管与支气管。纵隔窗:窗位40HU,窗宽300HU,观察肺门、纵隔、胸膜及胸壁。
2结果
618例矽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矽肺样改变,各有差别。双肺弥漫分布小结节灶,约占75%;双肺纹理增多、增粗,比较常见,约占82%;少数病变仅表现为孤立存在小结节灶,约占3%;双肺多发结节状钙化,约占56%,亦可表现为斑块状钙化;双肺多发团块状高密度灶,约占51%;患者肺空洞形成,约占23%,此为病变晚期表现;其他可出现肺气肿、肺大泡、肺纤维化,气胸,肺感染,肺肿瘤等,感染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双肺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约占95%,部分肿大、钙化,少数矽肺患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病变明显,而肺内仅表现肺纹理改变;胸膜钙化,约占10%;胸壁皮下异物,约占7%。CT图谱见图1。
3讨论
矽肺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粉尘颗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外,粉尘颗粒的浓度、大小、接触粉尘的时间长短以及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都能影响矽肺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目前,比较公认的矽肺发病机制理论涉及矽尘毒性、脂质过氧化作用、肺内细胞因子改变等。粉尘颗粒的大小与发病关系密切,直径~μm的颗粒对机体危害最大,可沉积于肺内,为巨噬细胞吞噬,继而细胞破坏,其产物刺激成纤维细胞形成胶原纤维结节,并产生胶原纤维和玻璃样变,最后,形成较大的矽结节。矽结节是矽肺病理上特征性表现,直径多2~3mm左右,分布于双肺内,以双肺上叶及肺门周围多见。矽肺患者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相继出现症状,常见的有咳嗽、咳痰、咯血,胸闷、胸痛和呼吸困难,并可合并肺结核、肺癌和肺心病等。
CT的不断发展使其在矽肺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肺部高分辨率CT扫描的应用,明显提高肺内结节性病灶、胸膜病变及肺间质纤维化的检出率。矽肺的CT征象:肺纹理增多、增粗是矽肺的早期表现之一。肺纹理改变在影像上无明确的判断标准,明显增粗或稀疏易于诊断,轻微改变难于发现。上肺野微结节状间质增厚是矽肺的最佳影像诊断线索。此征象在肺高分辨率CT上显示清楚,表现为肺间质增厚,局部呈多发微结节状高密度影。对此征象的检出明显优于X线平片。肺内多发结节灶、团块状高密度灶,此征象为矽肺常见的CT表现,早期、晚期或单纯、复杂矽肺均可见到,其发展有一定规律,由
螺旋CT诊断矽肺618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