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非常高兴迎来了参加河南省第六届“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总编和各位记者朋友们。在这里我代表中共济源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你们多年来关心、支持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所付出的心血表示衷心的感谢!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南临黄河,西与山西省相邻,东接华北平原。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6万。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济源自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2000年成为省辖市。
济源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文物古迹众多。是传说中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是茶仙卢仝、山水画宗师荆浩的故乡。济渎庙是历史上皇家祭祀水神的地方,这里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博物馆”;王屋山系道教名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济源流连驻足,挥毫泼墨,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清乾隆帝称誉“名山胜迹”。
济源矿藏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40余种,煤炭、铝钒土、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储量可观。动植物资源3200多种,药材118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逾百余种。地下水年可开采利用量达10亿立方米。
济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焦枝铁路横穿南北,侯月铁路在境内与其接轨,构成T字型铁路交通枢纽。207国道、太澳高速济洛、济晋段,济焦高速、济运高速,在济源形成立体化交通框架。
长期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在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把济源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之一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近几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奋勇拼搏,提出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强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使济源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6年,,%,人均达到27122元,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0元,同比增长16%;一、二、::24。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三年居全省第一位,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幅两年居全省第一位。
一、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是建设新济源的重要支撑。加快项目推进和结构调整,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壮大支柱,培育龙头,以工业的大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我们提出了“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工业发展理念,确立了“五二一”工业结构,即做大做强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机械制造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两大潜力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定了“一二三”工业布局规划,即“一园两带三区”。“一园”是指科技工业园区,“两带”是指孔山工业
济源市情介绍范文之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