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心理的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成为后像。
5、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
6、意识:指个体对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身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概念)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7、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广义)人类的学习,即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狭义)
9、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0、记忆表象:表象是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由于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因此表象又叫记忆表象)
1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2、动机:动机是指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3、情绪:情绪是由生理唤醒、认知解释、主观感觉和行为表达这四部分组成的过程。
14、智力:(社会文化认定的智力)是指人们在相应社会文化中能够成功的那些特质。
(心理学上)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认知能力,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智商;智力商数的简称,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
15、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6、压力:压力是个体在适应生活过程中,由于实际和认知能力的不平衡而引起的一种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的状态。
17、应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当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或事件时,运用自身的内外资源(应对资源),做出旨在消除、减弱、预防该压力情境或事件的努力过程。
18、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0、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心理功能的状态
22、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现或者错误再现,它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23、似动:是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连续运动的现象
24、应激: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的适应性反应。
25、气质”:人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强度速度,稳定性及指向性等动力特征
26发散思维:是指从一
学教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