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自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和“抹香香”事件后,“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各式各样的剧情在一篇篇新闻报道中真实上演,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堪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而且,这样的“桥段”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信息与技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反转新闻何以频现?本文以这两个新闻事件为例,探究反转新闻的成因以及对策。
【关键词】反转新闻;天价鱼;抹香香;报道规范
一、“反转新闻”有损媒体公信力
自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和河南“抹香香”事件后,“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天价鱼”事件在短短的48小时内出现三次反转。最初,当事人陈岩晒出微博后舆论偏向消费者,一致认为又是一个“黑心商家”。随后,店家称顾客已在菜单上签字确认,并有调查组发布初次调查结果,一夜之间舆论陡转。第二天,陈先生发微博质疑店家说辞,最终调查结果公布,商家确实是“黑店”,民众又一边倒重新“站队”。不管是新近出现的“张国立呼吁加强网剧监管”、“泰国自助大虾”、“抹香香”,还是较早的“成都被打女司机”、“学生扶老人被讹”、“为救小孩被恶犬咬伤”等,类似的新闻反转现象,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简言之,反转新闻就是由新闻事件及其相关报道所引发的舆论,不断随着报道的继续而出现逆转的现象。舆论的转换往往只在瞬间,往往又来回转换,犹如过山车,反复跌宕,一波三折。作为联结事件与舆论的媒体,往往成了关注的焦点,并给受众留下报道不一贯、反复转换的不良印象。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评价不高,是由于在这方面,人们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往往十分可怕的后果总是念念不忘。”[1]媒体关于“天价鱼”事件的报道及其后果就是如此。有网友认为:真真假假对对错错就都由媒体去导向了,事实是也变成不是,违逆了普通民众的心理期盼事实;还有网友认为媒体生生把“天价鱼”播成了小品《打工奇遇》的现实版。[2]
新闻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会被遗忘,但对报道事件的媒体来说反转这一不良记录,却极有可能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记住的不是某家媒体或某个记者,而是整个传媒界。个例中媒体的不规范报道被放大,买单的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正如“天价鱼”损害的是哈尔滨的城市形象,“青岛大虾”砸掉的是“好客山东”的招牌。可见,尽管反转新闻折射的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但就媒体而言,受到重创的则是其公信力。道理很简单,没有谁会相信一个变来变去的媒体。而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媒体报道出现反转?媒体又如何规范新闻报道,减少直至避免反转新闻呢?本文试以“天价鱼”和“抹香香”事件为例,就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我们必须承认事件本身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或者事件真相的暴露有个过程,媒体的报道、还原真相相应也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出现反转现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该如何报道?这涉及到报道规范的问题。就这个层面上而言,仔细分析新闻反转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消息来源单一而又疏于核实;二是缺乏冷静、独立和理性,一味迎合受众心理。
自2016年2月12日陈岩发出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舆论已开始发酵,渐呈鼎沸之势,但这期间仅《南方都市报》14日的报道称已有调查组介入调查并在官微中@黑龙江晨报。15日,

“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rterye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