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doc“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当前,“舆情反转”现象在媒体上日趋频繁,从外国小伙与中国大妈“谁撞了谁”事件,到湖南军训教官与学生冲突事件,再到湘潭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西安一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自拍事件等,民众感叹面对新闻时无所适从。从媒体上看到、听到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即使当初言之凿凿的报道,也存在以后被颠覆的可能。在对信息传播时效要求更严苛的新媒体时代,记者为“抢新闻”,不标明信息的来源、用未经可靠性证实的来源、代入主观情绪以吸引眼球等手法屡见不鲜,甚至网络评论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被部分媒体草率地当作新闻的由头,一旦报道被证实与事实不符,往往就会“舆情反转”。“舆情反转”背后被消费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增加的是公众的质疑。本文从新闻牛产的角度,对“舆情反转”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传统媒体必须健全全媒体新闻生产机制。“舆情反转”新闻的表征1•信息被模糊化处理在某些事件中,新闻媒体对事实的模糊化处理,让公众一开始就进入主观臆测的情境,产生先入为主的假设,旗帜鲜明地站在一方那边;而一旦新闻的事实逐渐清晰,往往与之前的假设大相径庭,这时候舆论就会产生完全的颠覆,公众重新“站队”,舆情实现反转。例如,在西安一医院医护人员自拍事件中,图片只反映了“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自拍”的表面真实,而媒体的报道却对“手术是否结束”、“医护人员所处情境”、“病人意愿”等信息没有涉及,使得舆论主观认定医护人员玩忽职守、丧失医德。类似的例子还有2013年曾掀起波澜的外国小伙与中国大妈“谁撞了谁”事件。在此类报道中,模糊化处理的新闻报道尽管未对事件定性,却足以让舆论偏离方向。“舆情反转”事件的主体多元化在信息渠道多元的新媒体时代,媒体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源,而当这些信源各执一词时,事件往往会变得更扑朔迷离。例如,2014年8月,湖南皇仓中学高中新生军训时与教官发生严重冲突,在最初的报道中,“教官'调戏'女学生”成为公众对此事的主要认知。观察此时的新闻,不难发现信源主要为该校的学生、教师、行政工作人员,舆论中弥漫着对教官的不满。而在两天后,湖南龙山县委宣传部通报“女生'调戏'教官班主任怂恿闹事”,一时又引起舆论的变化。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反而理不清其中的头绪。因为参与“舆情反转”的主体多元化(包括不同媒体和不同当事人),信息的传播就有了非同一性,各种噪音不断介入,这也使此类事件的报道难度剧增。3•采用“标题党”手法或以文字表达立场在某些新闻中,编辑将新闻中能够刺激读者感官、吸引注意力的内容提取出来作为标题,进行局部放大断章取义,或是在报道的文字中以“细致的描写”来实现''表达立场”的目的。例如,2014年8月发生的湘潭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最初见于网络的就是以“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作为标题,文中不乏“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等“重量级”描述。而在卫生部门和医学专家发声之后,舆论又转向“同情医院,痛恨家属”,并伴随对媒体不负责任报道的批判。在这一事件中,病人、医院、病人家属都成了媒体的消费对象,而媒体也在一系列的报道后颜面尽失,公信力大受影响。“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1•迎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在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以往的细致、深度阅读被部分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受众的

“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