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苏联成立于?
2、苏联工业化方针最显著的特点是?
3、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特点?
4、“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5、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必须为重工业服务
“二五”:
农业国——工业强国
速度___
____经济

计划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积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消极的: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旧体制弊端阻碍了
国民经济的发展;
(2)、苏共破除了对斯大林
的迷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观点,
平反冤假错案等。
经济上:农业:大面积开垦荒,推广玉米种植。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失败。 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1)、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3)、改革未从根本改变旧体制,
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


1 号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雄"
赫’生平最“得意”之作:
在联合上,当着全世界代表拖下大皮鞋,用手一边大力敲打演讲台,一边大吐“口水”(口沫横飞)——十张纸巾都不够!!!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赫鲁晓夫(1894—1971)
1、改革的重点:
2、结果: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重工业
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
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
制更加僵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
军备上赶上美国
常规武装力量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
1、改革内容:
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后转到政治方面,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2、评价:
改革没有成效,引起
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社会危机加剧。
1、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目的:使国家结束分裂,摆脱危机。
(3)、结果:失败。
(4)、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四、苏联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