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观身边察天下2013-09-16 第162期远离乌托邦:告别鲁迅式的国民性改造近日,鲁迅的《风筝》退出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引发了较大争议。有人不满,有人赞同,观点各一,争论颇为激烈。有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富有批判精神,对国民性的探讨鞭辟入里,至今让人警醒,不应退出中学教材。之所以至今令人警醒,是因为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至今也未得到改变,今人读鲁迅的文章依然脸红、心跳,由是认为鲁迅的国民性改造还是未竟之业,但是,这真是中国通往现代文明的理想之路吗?读了几十年鲁迅文章的国人真的会改变吗?[详细]对于鲁迅的《风筝》退出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人们观点各一。.01鲁迅式的国民性改造用民族性掩盖人性忽视人性改造国民性成徒劳在中国人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中有一个细节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将“民族劣根性”一词与一位作家紧密结合,而这位作家就是一直稳坐圣坛的鲁迅。“民族劣根性”是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经典总结,而改造国民性就成了鲁迅毕生努力的目标之一。鲁迅并非国民性改造学说的始作俑者,也不是探讨该问题的最后一人;可以说,探讨国民性改造方面,晚近中国前有梁启超、辜鸿铭等“古人”,后有柏杨、李敖等“来者”。为何一提到国民性问题,人们自然地就想到鲁迅?那要感谢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人,一直坚持收录大量他的文章。在中国,几乎全民都学习过《藤野先生》,所以都能讲出鲁迅弃医从文的典故来——“以手中的笔作解剖民族劣根性的手术刀,来医治国人麻木的精神疾病。”这种以笔作刀,试图改造国民性的尝试就成了鲁迅的标志,也成了后世写批判文章人学习的榜样。国民性是族群的群体内在特征与外在表现形式,有异于他族的个性,更有基于人性的共性。鲁迅试图通过为精神作手术来改造国民性的努力,明显忽视了国民性来自人性这一特征,出发点就错了。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存在所谓的“劣根性”。“民族劣根性”是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经典总结,改造国民性是他毕生努力的目标之一。图为以清末为背景的话剧剧照。鲁迅的遗产为中国人烙上“红字”鲁迅对民族劣根性的总结与批判深入国人的骨髓,于是任何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都习惯性地归结于民族劣根性,让中国人一直心存极强的弱国心态。官场贪腐滋生,分析家认为是中国人劣根性造成的结果;中国人出境旅游时,在名胜古迹上刻字,道学家认为,都是民族劣根性造成的。中国人“太认真”,属于劣根性,要不得;中国人太冷漠,属于劣根性,理应改善;中国人不团结,属于劣根性,应该改变等等。中国人几乎永久性地背上了“劣根性”的烙印,如霍桑笔下的海丝特·白兰一样,要永远佩戴那个代表耻辱的红字。”所谓民族劣根性,全是人性的自然体现,冠以“民族性”的帽子就显得堂皇了很多。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基于人性的各种卑劣根性,所以西方基于人性本恶论进行制度建设,将规约人性作为制度的重要目的。然而,一直推崇人性本善的中国,遇到所谓的劣根性就痛恨,并认为那是特殊民族、特殊环境养成的,所以要改造,要改变。基于民族劣根性而形成的弱国心态,更让中国人背上沉重包袱。于是,改造民族性、国民性就成了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英勇行径。改来改去,也改变不了人性,鲁迅辛苦恣睢的努力,不过是为大家烙上“民族劣根性”的永恒印记罢了。02文化传统有自生逻辑国民性改造成伪命题文化传统基于人性的自我演变鲁迅等试图改造国民性的老一辈学者找到的分析原点不是人性而是文化和传统
远离乌托邦 鲁迅的国民性改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