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鲁迅国民性改造体系的特点.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鲁迅国民性改造体系的特点-大学语文论文
浅谈鲁迅国民性改造体系的特点
巩佩丽
鲁迅的一系列作品体现了他关注中国国民的特质,以期发掘其精神亮点,发扬光大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希望揭示出民族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将病态连根除去的抱负。对中国“国民性”种种弱点的批判是他思想启蒙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他对封建文化总体批判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关注国民性问题上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一、渐进性
鲁迅先生关注国民性的改造,不是一开始就很成熟的,而是经过迂回曲折之路。他早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解国民改造问题,用进化论理解国民身上的特质,相信青年人总比老年人强。然而,历史是残酷的,当青年阵营分化,一部分人投降反革命阵营时,鲁迅先生逐渐明白“青年未必就是好的”,在苦闷、彷徨中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怀疑。
后期的鲁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后,把阶级利益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做出了更为深刻和坚定的批判。鲁迅后期的国民性研究,将国民性与阶级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克服了前期的偏颇,在国民弱点的背后发现了劳动大众虽被统治者几经挫折而依旧存在的闪光点,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全面、成熟、深刻。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他写道:“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无论历史如何演变,也无法掩盖住中国脊梁的光耀,这是后期鲁迅在民族中间看到的希望。接受马克思主义使鲁迅对国民性的改造有了更加坚定的思想武器和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对国民性的批判更加透彻。
二、深刻性
首先,其深刻性体现在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上。
鲁迅先生将自己和周围的人浑然一体,互相为鉴,从别人的身上挖掘自己,也从自己的身上看到别人。他虽冷静而理智地审视自己生活的这个群体,但从未将自己从这个群体中分离出来远视周围的人。别人的陋习,他从不否认自身也有。而这样一种反省,在《狂人日记》中,得到最充分、也最揪人心肺的体现。鲁迅年少时由父母媒妁一妻朱安,但鲁迅对她没感情,所以没有圆过房。但是朱安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终生没有和鲁迅离婚,最终在郁郁寡欢中死去。在朱安的人生悲剧中,鲁迅有意无意地成了“吃”她的人。《狂人日记》中,鲁迅不惜“抉心自食”,以求从自身找到自我生存的这个群体的痼疾。所以,他敢于否定一切,包括否定自己,用自己的声音发出最彻底的呐喊——“不”。说“不”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重构。
其次,其深刻性表现在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件中,挖掘出更加深刻的内涵。
鲁迅思考事物不注意表象,而要追究表象之后的东西,往往看到深层的历史性、哲学性。《祝福》中,贺老六死后,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里继续帮工,四婶不让祥林嫂动祭器之后,从精神状态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对自我的绝望,更能看到具有极强的历史惰性的心理民俗对生命个体的戕害。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揭示出“环境所造成的紧张,最后体现为自我的戕害”的社会悲剧,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也是一个存在悲剧。鲁迅建立在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上的异于常人的思维结构,使他能深入思维的内部进行观照,在深层对民族文化加以探讨。
其三,其深刻性表现在鲁迅先生不但是“哀其不幸”,更重要的是“怒其不争”。
鲁迅的小说晓示读者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的精神、价值的理解等问题。对于下层社会的被压迫者来说,首要的

浅谈鲁迅国民性改造体系的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xingmaoh
  • 文件大小154 KB
  • 时间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