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于党,忠诚于教育事业作者:普宁市军埠镇山家小学王松喻《教育法》规定,教师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标志着忠诚于教育事业,已经是全社会对教育者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标志着这已经是教师们的共同意识。忠诚于教育事业,是全体教师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名高尚小学教师的师德的核心。刘延东最近在四川与优秀教师代表见面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她提出“忠诚、勤学、敬业、修养、创新”十个字,与教师们共勉。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业在全国各行业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从事教育事业光荣,当小学老师更光荣。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人民教师艰苦,特别是当一名小学教师更加艰苦、清苦,但却是很神圣的事情。“人有腰缠万贯,我有桃李三千”,这是作为教师特有的人生追求与人生乐趣。每位有杰出贡献的小学教师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对教学工作有着浓厚的爱心。他们就是凭着这种事业心和这颗爱心去克服重重困难,去征服种种偏见的。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文明传播的主要渠道,是理想与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道德传承、文化继承、历史传播主要靠教育来实现,这是教育的独有特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用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四有”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所以,只有“对党忠诚,坚定信念,始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教师的光荣职责”,我们才能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不然,失去“忠诚”,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再好的教育方法,都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走向反面。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是党的呼唤,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教师们和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期待。“忠诚”源自于真情,源自于真信,源自于真心。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源自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刻了解,源自于对教育使命的真正认同。“忠诚”不是空有的口号,不是虚幻的道德,更不只是一般的道德表现,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兴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坚贞不渝、甚至贡献出一切的信念和理想追求。每一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忠诚”,最关键看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程度和工作效果。一个真正把教育事业当作造福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
忠诚于党,忠诚于教育事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