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山西省贯彻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我省运城市、临汾市纳入规划范围。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合作,加快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建设“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动力,以延续中华文脉、体现山西元素的风貌塑造为特色,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打造我省南部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加快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目标导向。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支撑,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多措并举,确保《规划》落到实处。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围绕补齐发展短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加快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改革,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找准开放合作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构建台,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创新驱动、文化传承。挖掘利用创新资源的核心优势,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发挥深厚文化积淀的最大特色,找准历史和现实结合点,溯源寻根、传承创新,留住文化根脉,彰显中国元素,塑造文化标识,体现城市底蕴和特色。统筹协调、绿色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及发展潜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错位协同发展。以山、河、坡综合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永续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35年,运城、临汾两市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规模发展扩大,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充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与陕甘协同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二、重点任务(一)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和管控,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精细化配套政策体系,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引导资源要素按照主体功能区优化配置,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安全可靠、生态空间保障有力的新格局。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闻喜县、河津市,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等重点开发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新绛县、稷山县、绛县、万荣县、临猗县、夏县、芮城县、霍州市、洪洞县、曲沃县、翼城县和浮山县为汾河平原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力度,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垣曲、平陆中条山水源涵养与生态保育区,要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宜产业、绿色经济,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临汾市、运城市人民政府负责)。按照《规划》构建“一圈一轴三带”(大西安都市圈,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的主轴线,包茂发展带、京昆发展带、福银发展带)的城市群总体空间格局,运城、临汾位于京昆发展带,要依托京昆高速、大西—西成高铁等通道,强化运城、临汾、侯马、霍州等节点城市和沿线中小城市支撑作用,加快构建节点走廊式的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沿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布局、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京津冀重要的产业
关中平原城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山西发改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