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决裂观后感【优秀观后感】电影《决裂》观后感3篇聘才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整理了3篇电影《决裂》观后感,写得都是不错的,值得借鉴和思考,欢迎阅读。【优秀观后感】电影《决裂》观后感1 唐先生的假学历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大家都清楚,如果把每个单位的人的文凭来次彻底的大清查,那些假文凭堆积起来也许会象一座山高了。问题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当事人的态度,是否诚实。这件事情其实折射出中国人复杂的心态,要能耐是要德行?当然这个能耐是以获得主流承认为唯一标准的。要说德行,大家一直推崇孔老夫子,不过我怀疑这是另外的一种嘲笑,骨子里从老农到秀才都看不起这个四处碰壁,絮絮叨叨的傻瓜,大家真正佩服的是刘邦这样的汉子,无论他是否真的是个无赖,反正是做了皇帝,他的强硬,大胆,仗义,敢想敢干,有能个儿! 在我那个北方农村的老家,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评价就是老实。我姑姑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可不能老实! 人是不能老实的,老实人吃亏,老实就是无能的代名词。中国人最自豪最喜欢嘲笑别人的,倒还真不是功名富贵,而是谁比谁傻和聪明。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在心底里看不起别人,最喜欢的就是总要戏耍一下那些看上去比较木讷呆板的人,然后得到一种由衷的智慧上的愉悦。中国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似乎很崇尚所谓的智慧,文凭崇拜,而另一方面又非常鄙视知识,看不起搞学问的人。所以自古以来对这个问题总是摇摆不定,不是一会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就是尊个圣人,一会说知识就是力量,一会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让人琢磨不透。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源于中国人本质上的唯物主义,衡量一切的标准无非是是否有用。假如某个时代说读书无用,就都去种田,假如某个时代说种田无用,就都去上大学,两个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现实的利益和考量,并不是出于自己真心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假如我喜欢种田就去种田,无论别人说什么,假如我喜欢读书就去读书,也不管世间的看法。比利时有个大学的雕塑叫做边读书边饮酒,我很喜欢,读书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就是说要做官或者发财呢,喜欢就是喜欢啊! 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并不想以意识形态的观点解读读书的目的,名人说读书为国家的崛起,更多的人还是想学手艺吃饭哪,这倒也没错,人和人毕竟不一样,做工和做总统都是劳动,我们要首先要求在理论上人人平等。承认人之间的天然或者后天的差异,但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大这种差异,而是要缩小这种差异,使得人人平等在实际中尽量得到发扬,而不是造成新的不平等。可惜的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正是在扩大这种差异,并且用收买的办法把人们变成满脑子名利和等级观念的官迷。这种教育就是一种以灵魂换取利益的交易,并且完全抹杀了求知本身所具有的神圣意义,把上学读书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功利手段。这种教育正是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源头所在。这部典型风格的电影,以近乎漫画的手段表达了一种扭曲的抗议,这种抗议来自普通人。高等教育到底是面向谁的,大学是为谁办的,培养的是所谓的精英还是劳动者? 在那些看多了西方艺术电影的知识分子看来,此片完全是闹剧,是低能的政治宣传,不过,中国电影史上凡是没有点政治色彩的电影也拍不好,政治一直是中国人的命运。影片介绍说中有一句是切中主题的,那就是僵化的解读毛泽东的思想。这倒也点出了中心。毛泽东本人是一个农家子弟,是从田野走出来的历史人物,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从田间出来的知识分子一样,他的身上具有两重性,凡是一个农民所具有的优秀的品质和不好的地方他都具有,他是半知识分子半个劳动者,这种出身既是他成名的优势也具有局限性,一是他比那些书斋和出国的人更了解农民的需要,二是他那种农民对知识分子的偏见也束缚了他的思想,他向通常的政治人物一样看不起空谈家,注重实践,但是他本人又是一个十足的浪漫书生,经常把这种诗人的理想色彩带到政策中去。他向所有从农田来到城市的子弟一样,有一种矛盾心理,也象激进的左派知识分子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道德意识,假如没有这种激进的思想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他也不会和那些早期的革命人物一样成为他那个阶级的反叛者,这种反叛精神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即使在最后,他也还是保持了一个浪漫的反叛者的形象,从未在官僚体系中服输。早期,他是一个传统教育的反叛者,发明了学阀一词,他憎恨那些以学问压榨学生的人,这其中有一个农家子弟对官僚学阀的憎恨,也有一个极具个性的学生对僵化教育的反抗。作为一个贫寒的农民的孩子他讨厌奢侈学风,要以一个农民领袖的身份要为其讨要公道,作为一个具有有社会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要让那些和自己一样的人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所以,要理解本片就要理解他本人。尽管现在的人们可以在本片中找出相当多的陈词滥调,荒唐的对话和夸张的情节,但是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仍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那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科举毒害的等级壁垒的社会----所谓的某二代就是新世族阶层对社会资源的垄断,究竟要实行什么样的
电影决裂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