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他在狱中写的《哲学的安慰》流传甚广,所译亚里斯多德著作促进了亚里斯多德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哲学的安慰》理论内容:以望教者身份所写,通过问答形式阐发了摒弃现实名利,追求神所恩许的永恒幸福的主张。他认为自然和人所陈设的美并不能增加人的价值,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上帝的认同,以及按照上帝所启示的哲学生活。为此,他劝诫世人弃绝低级造物,舍弃名利直至舍身。与此相应,他遣责世间的追名逐利和争权夺势,厚古非今的鼓励反朴归神,同时赞美了神圣的联合万物的爱的力量。他的思想主张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否定了古代的多神教信仰和哲学美学观念,助长了虚无厌世和玄学思辩的风气,反映着欧洲思想领域的历史转变。但是他对人的根本价值的看法包含着合理的因素,即人要保持自身的尊严和地位,努力提高人的主体意识。:意大利,中世纪欧洲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被誉为厄里根那之后第一个重要思想家。在教俗之争中坚持教权高于世俗政权。其本体论主张关于上帝的观念本身就可证明上帝的存在。著作有《独白》《论道篇》。《论道篇》思想内容(证神理论):力图通过主观演绎推理出上帝的存在,虽比《圣经》依据启示和神迹断言上帝的存在进了一步,但他主观的认为主观和客观之间并无根本的区别,因而把“上帝”这个主观虚拟的对象当成客观事存的对象加以论证,不仅抹杀了主客观之间的根本性区别,而且在思想方法上也陷入了混淆概念的境地。他认为上帝作为终极对象,不仅是人的终极主观能力的标志,而且人的终极主观能力本身回过头来证明着这个终极对象的实存。这就把人的主观对象人为地客观化和人格化了,结果便暴露出了“主观上存在客观上必存在”的荒谬。——安的理性证神比柏拉图的唯心主义退了一步,其原因在于他所采用的方法是主观演绎的,因而置换了概念。他的论证反应了形而上的迷误和宗教神学在实践上的失败,也反映了神学本身受到的诘难。.高尼罗:法国教士,因反对安瑟伦的证神理论而闻名。他用类比的方法论证说,一个人头脑中“无比美妙的海岛”的概念并不表示这个地方真的存在。高尼罗《以愚人的名义答安瑟伦的本体论》内容:这篇论辩文揭露了安本体论的逻辑错误,首先指出人的头脑中可以产生关于实存之物和非实存之物的认识,因此头脑中的上帝还不就是实存的上帝。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这种大逆的口吻表明他所处的时代基于客观经验的理性已经开始了觉醒。此外,还深刻地指出了观念中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产物。这无异于告诉人们,意识的对象在本质上首先是意识本身,其次才是基于物质的。24席勒: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诗作《欢乐颂》剧作《强盗》《阴谋与爱情》文艺思想见于《审美教育书简》《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席勒对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论述。朴素的诗主要特征是模仿自然,感伤的诗的主要特征是“表现主观理念”。在总体上源于“自然人”的朴素的诗高于来自“文化人”的感伤的诗。但在其它方面,两种诗各有优劣:朴素的诗在描写具体对象上更好,但因侧重模仿自然,主体性的审美精神不足;感伤的诗内在精神更为丰富,但存在因沉溺于幻想陷入空虚的不足。这两种诗结合才是理想的艺术境界。:著《君士坦丁法学》《论我们时代的研究方法》《新科学》。“诗性智慧”:认为智慧是实现人的理智和意志功能,它建立在某种超越精神所启示的关于永恒事物的知识上;诗性智慧是在超自然信仰感
西方文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