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典名著读后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重读经典之《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分享,请多多指教。
《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其书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认为此书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此均为有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名典籍。全书共有序言一篇,三十三章内容。
我通读全文后,认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较为妥当。从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为第一部分,言道不可离之意。从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为引孔子之言点明道不可离之大意。从二十章到最后为第三部分,言人之修养之方特别是至诚之要。
精读全文不难发现如下关键之词:宽恕、中道、修身、诚信、三纲五常、天地之道、为人之道、尊亲配天、谦虚、慎独、强弱相依、隐恶扬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倡导修身、齐家、治天下,虽然《中庸》也有涉及如何治国,但是我认为本书主旨还在于修养人性。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能够预知未来;积极入世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则应明哲保身;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模仿圣人言行、举止、思想;谨言慎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更严格要求自己。等等都是修身养性之方。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是至诚之心。以下从序言开始,逐一进行品读(要重点有舍弃),其要尽在其中。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尔有得焉,则终身用之,又不能尽者矣。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物各偱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秉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改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时不在,无物不有,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言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

古典名著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15868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