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典名著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典名著读后感
第一篇:古典名著读后感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重读经典之 《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分享,请多多指教。
《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其书 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认为此书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宋代朱熹 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此均为有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名典籍。全书共有序言一篇,三十三章内容。
我通读全文后,认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较为妥当。从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为第一 部分,言道不可离之意。从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为引孔子之言点明道不可离之大意。 从二十章到最后为第三部分,言人之修养之方特别是至诚之要。
精读全文不难发现如下关键之词:宽恕、中道、修身、诚信、三纲五常、天地 之道、为人之道、尊亲配天、谦虚、慎独、强弱相依、隐恶扬善、五达道、三达德、 九经等。 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倡导修身、齐家、治天下,虽然《中庸》也 有涉及如何治国,但是我认为本书主旨还在于修养人性。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 能够预知未来;积极入世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则应明哲保身;海纳百川,包容万物; 模仿圣人言行、举止、思想;谨言慎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更严格要求自己。 等等都是修身养性之方。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是至诚之心。以下从序言开始,逐一 进行品读(要重点有舍弃),其要尽在其中。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 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尔有得焉,则终身用 之,又不能尽者矣。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物各偱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 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秉或异,故不能无 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 乐、刑、政之属是也。改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 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时不在,无物不有,所 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 1
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 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幽暗之中, 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 明显而过于此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言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 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 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 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 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 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 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 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心行,故鲜能之,今以久矣。 论语无能字。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言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 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 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 常不明也。
第五章
感叹道不行或不行道的原因是不明道也。
第六章
此章承上启下。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 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言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 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不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末善者则隐而不 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补了告以善哉。众论之极致, 此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 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确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 道之所以行也。
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古典名著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薄荷牛奶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