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谈到书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是在三四岁时还正牙牙学语的我就整天缠着父母给我给我讲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或是寓言等等。虽然那时的我并不能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善恶观。并时不时会冒出像“大灰狼为什么要吃小红帽”之类的问题,妈妈总是耐心地给我解答疑惑。就这样,书籍深深地烙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的书也不仅仅局限于童话,更多的是一些中外名著、人物传记、历史考古、科普百科和一些大作家的文集等等都成了我的囊中之物。那段时间,我整天泡在书海里,如一块永远吸不满的海绵一样疯狂的吮吸着知识,朋友见到我都说我身上有股书味。我却丝毫不在意,仍旧整天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房间里,坐在椅子上,或清晨,或朝暮,陶醉在那书中优美的文字里。心情,也随着书跌宕起伏。读到伤心处,我会不禁泪流满面,悲叹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读到愉悦处,我会不由自主的朗声大笑起来;读到精彩处,我会连声拍手叫好。思想就犹如乘风破浪的小船,自由自在的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到了吃饭的时间也全然不知,只有实在饿了,才出去胡乱吃两口,再好的饭菜也无心享用,完全陶醉在这“精神大餐”上。只要一读起书来,就是前所未有的专注。由于年级的增高,学业的负担越来越大,可我还是没有在读书方面有着一丝一毫的松懈,但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得不让我更加注重读书的方法与效率。有关读书的方法,我是取百家之长,毛泽东主席、鲁迅、华罗庚、苏步青等人的读书方法我都借鉴了些许,以及白寿彝的“研读”读书法、毛姆的“乐趣”读书法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等等我都从中受益匪浅。我也从中悟出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一本书,必须先要了解这位作者的生平事迹,当时的时代背景,再先对全书进行一个概况的了解,并能概括本书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再去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以及写作风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写一篇读后感,提出更深的思考,或者去续写一些剧情。总体来说对于读书我是秉着“看书百本不如精读一本”的原则,就像著名女作家茹志鹃说的那样:“读书要煮。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而要去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的何等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能成的,如果我们达到了‘煮’的境界,那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好的读书方法,造就了我丰富的词汇量。因为有着丰富的词汇量,等于有了扎实的功底,使我在写文章时如鱼得水。最初,写作时不
我与书的故事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