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纸媒如何“发声”——报纸言论改革趋势漫谈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6-2216:26 共29人浏览[大][中][小] 赵华丽电视在读报纸,从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马斌读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再到网络上的“8点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报纸的生存空间。其他媒体的生存空间在拓展,而报纸的生存空间在缩小。同其他媒体相比较,它到底在给读者提供什么?在有声时代,报纸如何“发声”? 报纸的特性在进入读图时代后,特别是在网络普及后,报纸作为传统媒体,遇到的挑战是空前的。在资讯更快捷、更多样的传播方式产生之后,报纸作为传统媒体资讯提供者的强势地位开始动摇。其表现之一,就是资讯的传播速度不再像原来那样占据优势地位。现代化通讯手段对资讯传播的第一落点在网络,第二落点在电视,第三落点才出现在报纸上。那么,报纸的角色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又应该如何接受挑战? 我们不妨研究一下报纸的特性:如果说报纸的版面是一张报纸的面孔,那么,它所刊载的新闻就是报纸的外在表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报纸单从表情上,已经远不具备“娱乐时代”的娱乐特质与直观特征,它显得变化不足,不够丰富与具象。但报纸有另一个优势:可以被移动,可以在任何有光线的条件下这样的换言之,报纸可以在其版面空间内提供资讯,也有空间提供观点。电视等媒体只能“读”,或者粗读,一带而过,而报纸则可以留存,并反复报纸靠什么“发声”什么是报纸的思想与内涵?什么是报纸的“声音”?答案是:报纸的言论。《扬子法言•问神》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认为言语是心的声音,书辞是心情的表现,有了言语和书辞,这个人的面貌就显现出来了。这是说,一个人的言语或书辞能够表达他的真实心情。言为心声,也就是一个人要通过话语来表明立场,阐释观念。所以,也可以这样说,言论是一张报纸的声音,甚至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许多媒体都对言论高度重视,可以说,正是基于这种重视,国内报纸的新闻评论才呈现出了繁荣局面。在《人民日报》,除社论、评论员文章之外,还有各种形式和题材的言论配合。像《人民论坛》、《今日谈》、《思想纵横》、《国际论坛》、《金台随笔》、《经济茶座》等。与此相应,一些报纸纷纷开办言论版,比如《南方周末》的“视点”、“百姓茶坊”,《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北京青年报》的“每周评论”、《检察日报》的“法治评论”周刊、《北京晚报》的“新闻快说”、《工人日报》的“新闻评论”、《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等。重视言论是办报的传统,而现在重视言论,则有了另一重意义:它是报纸争取生存空间的利器,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言论的重要性:即使是报纸与报纸竞争,国家级大报在新闻资源的占有方面具有地市报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对于言论来说,各大小媒体都可以平等地坐而论道,长拳短打,各擅胜场。如果对前面所列举的现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级报纸或者新锐的省级媒体在占据了新闻资源的先天优势之后,立志通过自己特有的言论来扩大自身影响。各大报纸都把言论当成能够把新闻资源上的优势转为报业竞争上的胜势的重型武器。因为报纸的言论是否能成为代表大众的舆论,报纸能否成为舆论的代言人,需要仰赖报纸言论自身的健全——或者说,报纸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报纸要努力成为“观点供应商”大多数新闻事实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
看纸媒如何“发声”——报纸言论改革趋势漫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