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得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邂逅克里希那穆提,是因为《一生的学习》。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EducationgandtheSignificanceofLife》,如果直接翻译成为中文的话,应该是《教育与生活的意义》。封面上沉思的一张脸——他不容许一丝一毫的含糊与妥协,透彻的眼神像是在遥望着另一个世界。克里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1895-1986)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14岁留学英国。中年以后定居在美国。据说,他童年时对于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剖析力。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体罚他。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也许,儿童时代的经历,让他对于教育有了后来的认识。《一生的学习》是克里希那穆提的重要作品。是根据他关于教育问题的讲演汇集而成的,集中反映了克氏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初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疑惑与不解。这本书里的观点看上去都很深刻,都很有价值,但是却又显得很有些“虚无缥缈”,不会给人太多实在的东西。粗粗看过一遍后它便被我束之高阁。但后来,随着时间段流逝我又重拾这本书。平日里,班主任工作时常是琐碎的,和孩子们的相处和交往,总是忧喜参半。时常太过于敏感,孩子们的情绪和问题反馈到我这里来时,时常让人无法心平气和。时常觉得,为什么我一片好心,有的孩子就是不领情呢?明明是说过了很多遍的道理为什么总有孩子不听呢?沮丧,难过,心烦,什么样的情绪都曾有过。当情绪来临时,我更多的是想去消散这种情绪,然而越是想去克服,这样的情绪越是深深扎根心底。后来我看到了克里希那目提的这句话“人要令自我消散,生活在爱与善之中。而不是根据某个理想或模式去套自己,让自己不自由。”“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做人的智慧。让他们学会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教师在爱与善中关怀他,让他按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而不要加以限制。”教育不是手段,借以把个人加以某种特定的限制。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
邂逅克里希那穆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